一 有态度,才能让别人看见你
所谓态度,这里指的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看法,在面对抉择时持有的立场,以及能包容的底线。
我们在看待任何人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态度,这是本能。
然而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中,会有一些人是看不出态度的。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别人说什么都对。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就会让人喜欢,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这种人很容易被边缘化。甚至多年以后,人们在想起当初的团队,很难回忆起这个人。
原因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在他人心里勾勒出人格画像,而态度就像画像的轮廓一样,告诉我们具体的位置。
没有态度人,就等于没有这个轮廓,给别人的感觉总是模糊的,又怎么可能被人注意被人喜欢呢?
二 没有态度可能是因为你屏蔽了自己的感受
那我们为什么没有态度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已经习惯了屏蔽自己的感受。
在我们还十分幼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为了能够“活下去”我们必须适发展出可以适应原生环境的性格特征。
如果父母十分强势,对孩子的教育严格而不允许反抗,孩子就很容易用屏蔽掉自己的感受作为生存策略。
而我们幼年时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往往是我们长大后与世界关系的模型。
后的我们,会不断的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重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因此,曾经那个为了讨好父母屏蔽感受的小孩,长大后也失去了发现和表达态度的能力。
三 那么想讨好的背后藏着深深的疚愧疚 隐藏态度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讨好”,因为想用讨好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好感或是友谊,所以顺从别人的意愿委屈自己。
这种人格特征同样源自于教育苛刻的原生家庭。孩子在三岁之前,家长的爱跟给予一定是无条件的,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在这个新世界活下去。
但如果我们从小获得的都是有条件的爱,甚至在有些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带着愧疚感或得的爱和抚养,那么讨好型人格必然形成。
比如孩子经常听大人说“你妈妈养你这么打大不容易啊,以后可对妈妈好。”事实上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本能,是无条件的,很多孩子长大后逃避父母恰恰是这种爱的绑架让他们无法呼吸。
而上面那种说法给到孩子的感觉就是“我不配获得这样的爱,除非我讨好妈妈。”
于是,这些孩子成年后,就不停地重复用讨好别人的方式获得爱,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对获得爱的愧疚感。
四 你吵不赢别人是因为你对自己不认同
在咨询室里,有两种来访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是“杠精”型的,你说什么他都“那不见得”,这种人格很有趣,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们继续分析。还有一种就是“乖宝宝”,咨询师说什么都会得到“是的,老师说的对。”
而那些很难吵赢别人的人,往往都是“乖宝宝”。
“乖宝宝”其实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他们无法坚定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当别人提出不同的见解,他们很快放弃了原则。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会抢答了,你猜的没错这种对自己的不认同同样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性格的先天遗传因素这里也不排斥。
其实对自己不认同与自卑有密切的关系,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对怎么可能自卑。
这种不认同在吵架的时候同样生效,就是本来你是想要反对对方与之辩解的,然而当对方抛出观点时,可爱善良的你还时会下意识选择认同。这一念认同,哪怕只是短暂的停留,你也错失了反驳的最佳时机。
五 你还有救
写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上面提到的“没态度”,“讨好型”,“乖宝宝”几乎是同一种人,而且成长环境也十分相似。
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有点讨好,而即使他们为了获得爱隐忍很多还是很难获得想要的,并且经常吃亏,又吵不过别人。
如果你恰好是这种人,那么对你表示深切的心疼。但是别着急,你还有救。
之所以有咨询师这个职业,就说明我们相信并且事实证明,每个人都会变好的。但是变好需要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你那么艰辛建立起来的生存策略(比如用讨好获得爱),又用了半生,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呢?
不过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成功的开始,并且你已经成功了至少一半。
而后面的路,需要你不断的练习成长,如果能有一位专业的向导,会事半功倍。
s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