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早期,骗子行业中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每分钟都有一个白痴出生,还有一个人去修理他们,一个人去敲打他们。
总有挖坑的人,也总有跳坑的人。在骗子与猎物之间,我们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呢?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就是一本系统性揭示骗术运作背后心理学含义的一本书。我们来看看,骗术的本质是什么。
骗术:语言编制的情感幻境
骗局,总是会通过语言进行编制。
路边盲人手中举着木牌,上面写着:“我是个没有养老金的盲人”。
一位诗人看到后,与盲人攀谈了起来:“你天天在这举牌子,有人帮助你吗?”
盲人回答:“有人给钱,但不多。大多数人没有给钱,就走了过去”。
诗人:“我能借你的木牌用一下吗?”
盲人点头答应,将木牌递了过去。
诗人将木牌上的文字做了修改。
第二天,诗人问盲人:“怎么样?今天收获如何?”
盲人兴奋地回应道:“太棒了!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的钱”。
诗人将木牌上的文字修改为:“春天要来了,我却无法看见”。
文字的魅力,在于激发人的情感运作。而骗术也是一样,通过语言构建一个能够满足你情感需求的谎言,实现对你的精神操控。
然后,我们要掌握些骗子物色猎物的步骤:
一、识人
视觉扫描:快速收集你的外表特征:性别、年龄、身高、长相、肤色、从肢体语言上判断你的性格特征与自信程度。
语言沟通:通过对话,感受你的行为动机能力、语言与情感需求。以此来了解你的内心世界。
同时骗子也会通过相同的途径,塑造一个符合他骗局要求的自我形象。例如一位熟悉法律的权威人士,或是身居高位的政要。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骗取你的信任。
二、刷出“熟悉度”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案例来理解骗子是如何刷出我们的“熟悉度”的。
1. 囚徒困境
这是很著名的审讯案例。将一个案件中的两个疑犯分开审讯,并分别给予引导:“谁先交代,谁就能获得宽大处理。晚交代的那个,会被严肃处理”。
如果两个疑犯,都闭口不言,那么就会陷入僵局。但这对疑犯来说,是利益最大化的。
实验家发现,如果在模拟情景下,使用了与志愿者长相类似的照片,志愿者就会认为同伙是忠诚的,不会出卖自己。
这正是因为我们对于熟悉面孔,更有好感与熟悉度,这会让我们对其产生信任感。
2. 反复出现
在外国学生的班级上,反复播放东方传统音乐。事后数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比起之前,对东方音乐更有好感。
这也是“熟悉度”的作用力。
3. 定位你的软肋
在锚定了猎物,建立起了友好、信任的关系后,骗子会开始了解你的背景,并开始捕捉以下信息:
1.你最珍惜的是什么?
2.你会被什么打动?
3.你最忌讳的是什么?
不论骗局的大小,都是以唤起某种情绪为起步。
当情绪被唤起后,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密切集中在唤起我们情绪的事物上。从而对其他的讯号,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大脑中的情感部分完全压制了理智的部分。
4. 组合拳套路
这种策略,同样也能在谈判中生效,那就是“that's-not-all technique”。
骗子先会跟你提出一个并不怎么吸引人的主意,然后会再跟你持续的沟通中,将这个主意修正为对你吸引力十足的提议。
例如:你对投资西部的土地有兴趣吗?在你做出反应之前,对方会接着说:还能让你获得返利。
请注意,骗子这么快速度地释放出讯息,并不是为了追求速度,而是在打断你的大脑思维,让你的判断力“短路”。
因为我们大脑对于语言输入的理解,分为两部分:
首先,针对他人的话语,进行表面的理解。
其次,对于我们理解的含义做出评估。
那么让骗子接二连三地向你的大脑输送信息,并且在你正要做出反应的时候,打断你。再次向你输入高频、快速、大量的信息,这会让你的大脑信息超载,判断力失灵。
最终,就跟着骗子的指示,被耍得团团转。
其他骗子还有可能会使用的伎俩,包括:展示稀缺性(尽快下手)、建立可信度(我来自合法机构)、描述幻想(许诺未来的财富)、利用群体效应(别人都在这么做)。
更多的套路解析,你可以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中查看到。
事实上,这些骗子能够得手,是因为我们“愿意被骗”。骗子所描述的故事,正是我们内心深度渴望得到的现实。
为了防止自己踩坑,这两点是你可以去做到的:
一、不要为你的拒绝而感到内疚
骗子非常熟悉的伎俩,除了应用“登门槛”效应之外,还有一招是“以退为进”。当他向人们提出一个大的要求,而被拒绝之后。拒绝,会让我们产生类似:抱歉、感到不好意思或内疚的情绪。
那么如果骗子又提出了一个听上去“合情、合理”的要求,出于上述情绪的带动,我们就很容易答应骗子。
二、了解一些控制点理论
- 虚荣:你的虚荣心,很容易成为他人的突破点。
- 动机认知:当个人得失处于危险状态时,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就会荡然无存。
- 控制点理论:参与者两人一组进行工作,并被告知他们工作成绩低于、高于或正好处于平均水平。
如果成绩好,两位成员都会觉得这是自己的功劳。
如果成绩低于评价水平,两位成员会相互指责。
如果处于评价水平,个体会强调自己的功劳,并认为是另一个人拖了后腿。
骗子会使尽浑身解数,让我们感觉优于其他人。
4.蔡格尼克效应:我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对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深刻。我们的思维还没有放弃思考,而且我们会感到一种需要看到结局的强烈渴望。但有部分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某事上表现很差,那么他们就会尽力忘记这件事。
对于骗子来说,这个效应可以在骗术的过程中,灵活套用。
骗术能够占有他人的财物,欺骗他人的情感,必定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被识别出来的。所以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抽丝剥茧揭示骗局设计原理,告诉你为什么聪明人照样会上当受骗。
书中列举了大到案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庞氏骗局,也有市井常见的小花招。作者是从哈佛毕业,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玛利亚.康尼科娃。
她在书中通过心理学角度揭露了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以理论分析来让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支持。
同时,你也能看到骗术的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令人惊叹的复杂关系。
如果你曾经被人欺骗过;
如果你害怕自己正处于骗局中,又无法确定;
如果你已经情难自禁,想要为对方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不妨一读《我们为什么会受骗》,相信会让你对自己的现状有新的解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