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父母,大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我们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对教育的关注度不同,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妈妈,发现孩子发烧了,估计是晚上吹风扇的时候着凉了。我告诉她,用姜汁给孩子擦擦,一是物理降温,二是可以达到驱寒的效果。需要反复多擦几次,孩子出了汗就好了。实际上就是和我们淋了雨喝姜汤是一样的道理。小孩子不愿意喝姜汤,在不愿意吃药的时候是一个简便廉验的方式。早上的时候,我问她,孩子退烧了吗?回答没有。因为只擦了一次孩子不愿意就睡觉了,喝了退烧药以后就睡了,结果早上起来还是发烧。着凉是因,发烧是疾病的结果之一,妈妈处理的时候针对的是发热,而不是驱寒,所以你看结果就是发烧还是会继续。妈妈之所以会不能够把驱寒的行为持续下去,是因为孩子不愿意,会有哭闹。妈妈心一软,不想让孩子不舒服。正确的行为就进行不下去了。看起来是考虑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心里舒服,结果却是延长孩子的病程,孩子遭罪的时间会更长。

我们为什么会把握不好这个力度呢?因为我们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都是高高兴兴的,一定是苦乐并存的。当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首先出现的感受往往是我很烦,我受不了这个,然后家长就投降了。而这个烦躁或者愤怒情绪的背后,有可能是我搞不定、我不行等一些核心信念,我们顺从孩子的目的,是让我们以为我们能够处理冲突,或者我们不愿意面对冲突。我们早已顾不得我们一开始的目标了。所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忘记自己目标的时候,很容易就被自己的情绪带偏,我们已经被孩子控制。

如果我知道我要让孩子尽快退烧,我需要用恰当的方法去处理,而不是孩子一叽歪我就改变主意,那么这个度就容易拿捏。说实话,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我某天上午的安排是这样的:早上7:00出门送二宝去坐校车的地方。回来让大宝吃饭,然后9:00之前送她去打羽毛球,我在9:00上课。结果二宝一哼唧,妈妈我想让你送我。我看着时间好像还早,就答应了,回来的时候一个问题没有想到,赶上早高峰,没办法送大宝去打羽毛球了。如果按照之前的计划,安排是可以完成的。因为我对二宝的叽歪一时心软,导致后面送大宝去打羽毛球的安排泡汤了。同时还可能让二宝知道他的哭闹能够帮助他达到他的目的。

所以作为父母,当与孩子有分歧出现时,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做到什么程度,就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是否被孩子带偏了,如果有,需要看看自己向孩子投降背后的核心信念是什么。这是比较理性的部分。当然理性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感性也不能。太多感性容易偏颇,太多理性容易死板和冷冰冰。父母也要看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人。理性的人,请柔软一些,感性的人,也考虑自己的初心是什么,然后知行合一。

希望此文能够帮助到您,也希望您能帮忙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