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疗当中治疗的技术很重要,而治疗性的态度、治疗师对来访的爱、支持、耐心和坚持更重要,这一点上新手治疗师完全不亚于成熟治疗师,甚至因为新手治疗师的热情和投入可能对某些恰恰需求这种热情和投入的来访者治疗效果会更好。
2. 边缘人格组织评估的几个维度(康伯格):情绪的不稳定,自体的印象,他人的印象,自我认同弥散,客体关系,人际关系,防御方式,攻击性,道德性等等。
3. 是什么造成了边缘人格
生物学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小时候胆小、敏感的孩子,需要更加稳定的养育环境,抱持性的需要更多,holding environment——妈妈很能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满足孩子——婴儿时期喂奶按孩子的需要来喂,让孩子的感觉很连续,很舒服的环境,我需要的东西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自体就在里面长大,且妈妈的满足就好像是他变出来的,他很能干的,得到原始的自恋的满足,形成好的连续的自体感、自我的力量以及缓解身体的不舒服,妈妈对他的满足让他感觉对这些身体的不舒服他可以很好的掌控,这时候他就可以形成自体的核心或者说自我内在的核心。这就是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 就像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孩子在怀里不停的动来动去,但母亲一直把他抱的稳稳的。
而若没有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反而是断裂的环境的话:孩子很胆小、很敏感,他对环境的变化、身体的不舒服很敏感,他的需要是很多的,需要照料者更加关注他、抱持他。但如果他非但没有得到这些,反而需要他反过来去配合环境,比如大人跟他说你很难带,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而孩子本身就很胆小,他很怕跟照料者关系的断裂,他又必须得到外在环境的照料,他就会转而去迎合周围的环境,就会内化一个非常严苛的客体表象。
克莱因讲的生命早期的严苛超我:尤其胆小的孩子,气质敏感的孩子,如果养育环境经常断裂、忽略、严苛的话,他就更容易内化一个非常严酷的超我。这种早期的严苛超我会把小孩子驯的僵化。有时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你讲个什么话他马上就吓死了,就呆住了,这些孩子就是有一个非常严苛的超我,甚至是一些原始的幻想和原型(妖魔鬼怪),讲个鬼故事特别容易把他吓住。其实这种超我不如用康伯格的理论称为客体表象更合适。而大部分的孩子,如果早期妈妈给他一个抱持性的环境,他是很自信的,他没有这种严苛的超我,然后他会在俄期形成超我。俄期形成的超我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理想的超我。
这样的孩子经常觉得自己是不对的,自己是不好的,而这样的情形会逐渐发展和积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经常在现实世界重演:他容易内疚,看到权威很害怕。
他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型是:自己是特别渺小的、卑微的、不值一提的、被别人不喜欢、嫌弃和欺负的;别人是攻击性的、严苛的、批判性的、甚至是迫害性的;情感是恐惧、害怕的;因为这样的情感,他在行为表现上就是逃避的,表面上讨好,但内心是回撤的、逃避的,这是第一层。
然后在下面,他在恐惧、害怕下面,是有愤怒的,也会掩藏着自己对别人的愤怒,且愤怒会压抑很深并很容易被投射到外人身上,所以到了青春期时会觉得所有人都是对他不好的,把很多的愤怒、敌对投射出去了。
所以一方面好像别人对他很严苛、别人对他施虐,但是另一方面他在恐惧情感和卑微之下隐藏的巨大的愤怒,有时会反转——有时候把愤怒投射出去,有时候他对别人进行攻击,有时会被动攻击。如下跪,包含被动攻击,以及——我已经下跪了,请你们结束,我已经替你们惩罚我自己了,我已经自我攻击了,你们可以停止攻击我了。
从小这样的特质,到了学校,更容易遭遇很多不好的人际关系。某种意义上会吸引别人惩罚他,同时他也有很多被动攻击和投射,会影响现实的人际关系。
抱持性环境不仅仅是妈妈,也包括爸爸,包括未来的幼儿园、学校、老师。如果没有一个人好好的去关注他、帮助他,一起去反思为什么发生了这一切,需要治疗师有很大的耐心去关注他,去倾听,去慢慢的让他的这些模式在治疗中呈现、活现,有机会看到,去反思,这确实是动力学治疗能够带给来访者的。
他在生活中也可能经常变换形象、变换位置,试着怎么去跟别人建立关系,但是他总是找不到一个安全的位置,因为他的内心总是觉得别人是苛责的、惩罚性的,他自己是渺小的,他要被霸凌的、他要被排斥的。所以他永远是恐惧的,虽然表面上跟别人在一起,但内心是要抽离的,且在恐惧之下防御着不公和愤怒。
对这样的来访者,给他一个安全、稳定的设置,非常非常重要,稳定的设置就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一个抱持性环境。
同时,对来访者关注、支持、看见,但这还不够,一个好的治疗绝不只有替代性、矫正性的情感体验,还要有思考。一方面在情感上给来访很多的支持甚至矫正性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还要给他思考,给他规则。
咨询师永远不是来访者的父母,过分的一味的去满足来访而没有思考的话,来访的进步是会非常有限的,甚至他会很分裂,他觉得在你这里得到了全部,他的父母怎么越看越糟糕?所以治疗有一部分矫正性的情感体验,还有一部分永远不要忘记治疗是要有探索性的。要来访真正有进步的话,他一定能够要去接受设置当中给他的挫折,或者治疗师从理想化的位置下来给他的挫折,跟治疗师的关系变得更现实、更成熟,然后他对自己更有反思。
4. 治疗师对情感的不回避很重要。很多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却是回避的。那些被霸凌的孩子回去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我们有时会很愤怒,但是有时是父母本身的心理能力有限,不是父母不爱孩子,但父母本身自己心里的情感的承受能力很差,他们也采取这种回避的方式。很多家长会说,为什么不欺负别人,总是要欺负你啊?说这话的人事实上在逃避一些东西,因为他心里很难受,他自己心里也很无助。
所以父母情感承受能力很弱的话,孩子回家是不会讲的,一方面他感觉家长是超我的惩罚性的,另一方面他也觉得父母是不能理解到他这部分的。但父母不能理解是因为他没有这种情感能力,也没有这种反思能力。
但治疗师不回避痛苦,用治疗师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示范,去面对这部分,这对来访很重要,他看到有一个人去陪伴他,他看到有一个人很勇敢的去面对这部分,他就可以逐渐接受去工作于他内心很脆弱的、或他认为很不堪的那些情感、嫉妒等东西。
5. 跟青少年工作,涵容能力要特别强,需要有足够大的耐心去等待他的成长,也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去转化他很混乱的心理,他的情感,他的冲突,所以抱持性环境特别重要,但这种抱持性环境很多情况下家长、学校、甚至治疗师也给不到。
有困难的父母,没有这种心理的力量,可以让孩子慢慢的成长。可以允许孩子慢慢成长的家长,以及可以很稳固地坐在那允许来访者慢慢成长的治疗师,需要有多么大的自我力量在里面。能把持的住非常难。
6. 认同弥散的问题:他不太认识自己,也不太认识周围的人。治疗有效果后他开始好好去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人,男性是什么样的,女性是什么样的,我是什么样的,所以这种时候容易对父母有很多矛盾的情感。来访谈这些主题的时候,其实是在进步。
7. 能够接受别人的赞扬是自体感在提升。
8. 青少年个案,一定要比较早的就做父母工作。最初对来访进行诊断、评估的时候,就需要父母工作了。如果父母不支持、不理解治疗,很容易对治疗造成阻碍。99%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他们也处在困难中,所以有时候我们要给他们一些支持,让他们回过来去支持孩子的治疗。这样能够在治疗中更多的帮助到孩子。
9. 带有边缘特质的病人其实是很依赖的,如果你能够理解他,其实这种病人在治疗中不太容易走的,有时还很依赖。
10. 虽然初始访谈要收集资料,但有时候作为治疗师要尊重病人的节奏,他叙述的顺序,特别是一些创伤的病人,可以耐心等待,等待他自主地叙述的方式,他感到很内疚、他不愿意讲的一些事情,可以再等待一下。甚至于可以先跟他去讨论他这个内疚的情感,他内疚的内容可以再等一等。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