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在网络上,前几日因与同学闹矛盾服下百草枯的女孩情况仍在报道中;早在一季度公开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指出,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被抑郁困扰……
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卫生问题,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仍然是说得多做得少。仅就这个仍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女孩儿而言,至少有两个方面,身边人做得很不够:
第一,安全教育。
在我国,水剂百草枯2016年已停止使用,对人体有不可逆转的致命性伤害。孩子知道吗?
只有孩子非常小的时候,我们会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种重视一般伴随着家长的焦虑,解决办法就是禁止,比如,要大人带才可以出去,不到人太多的地方以防走失,而不是教授如何遵守社会规则,观察环境,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需求。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天然地认为孩子长大了,会让自己安全,其他方面的成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几乎不再意识到生命和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前提。而实际上,随着一个人接触面增大,一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其中就有新的风险。如何在警惕风险和长足发展中找到平衡一直都是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我们没有教会孩子这个基本能力,甚至没有严肃地告诉他们“喝了××就活不成了!”
第二,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
网传孩子喝农药的原因有二,一是和同学闹矛盾,一是不想做农活,妈妈让她“回去吧!”共同点是:和他人意见有分歧时,怎么办?
我在咨询工作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问“他叫我帮他送作业,我不想去,怎么办?”“我想先玩儿一会再写作业,妈妈不同意,怎么办?”“老师那样说我,我很生气,怎么办?”孩子们的应对措施基本两类:委屈求全,越来越憋屈,或者大吵大闹,无法收场。
自我意识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和他人意见相左的情况。坚持还是服从,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需要配套很多思考和应对:做出某个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对可能的后果有没有思想和物质准备?最重要的,这些极其个性化的生活智慧需要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不断尝试和改进才能真正掌握。
显然,人际交往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从来都没有被足够重视过,很多人也确实没有这方面的指导能力。
回到这个事情上,所幸身边还有人比较敏感,同学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女孩儿的信息,及时报告了老师,后来又得到警察大力配合,目前还有生还希望。
愿一时冲动的姑娘能活下来!
愿所有人切实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真地如口头所说的那样!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