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全家福
剧照:战争场面
剧照:大王走在宫中
灿烂金色释放对背叛的痛恨和对爱的渴望
文/本报实习记者 李京淑 本报记者 于彤
在2006年即将挥别之际,张艺谋力作《满城尽带黄金甲》无疑已经成为满城尽议的话题。虽然网络上也有不少非议之词,但上映四天,票房过亿的成绩用事实推翻了前几次对于大片“众口铄金”的惯例。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观众对于片中大量的黄色菊花最后被践踏表示惋惜,不明白数十万盆菊花除了烘托满屏黄色之外还有何用途。而画面中饱满的黄金色也令人目眩神迷。但心理学家认为,这次张艺谋舍弃了一贯喜用的红色而改用黄色,能够表露出一种心态上的转变。
从色彩视知觉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色彩本身是反射到人类视网膜的一定波长的辐射波,它逐渐与成长中的人的潜意识思维相通。因此,在观赏一部色彩性格非常鲜明的影片时,如果超越剧情而去感受色彩本身,就可能由此领悟到一些导演的情感表达。
皇宫色彩代表一种王者才能
获得的充分释放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情取材自《雷雨》。张艺谋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该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封建秩序对女性的压抑。用金色装点皇宫气派还不够,在宣传片中,他介绍特意弄来三万多片琉璃装饰在皇宫中,尽显奢华绚丽。甚至周润发和巩俐都要穿着重达40斤的仿真龙袍。
“张艺谋在片中呈现的色彩是一种绚烂到极致的状态。”国家心理咨询师、全民健心计划专家、北京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荀焱认为整部片子弥漫的抢眼的黄色代表了张艺谋当下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编剧写好剧本,获得他基本认同后的一种呈现。
荀焱说,这种明亮的色调既是剧情需要———对王和后的身份的集中渲染,代表皇家的尊贵、威严与奢华;同时又是导演内心的一种呈现,是个体对于人生绚烂的一种感受。那样浓烈的色彩是一种充分的释放。在以往的舞台上,可能有很多局限着他,成为一种现实的压抑。人只有到王这样的位置才能释放,这和张艺谋的个人经历也基本吻合。即使是剧情中,王鞭笞小王子这种暴力背后呈现的也是一种释放,但是是绝望的释放。
“但实际上,黄金的颜色也是一种冰冷的颜色,因为它有金属质感。”荀焱认为可能金碧辉煌的地位是很多男人现实的追求,但他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从中却是无法获得的。“尽管满眼晃动的除了黄金甲,还有白乳房。”荀焱俏皮地说。
绚烂黄菊终遭践踏代表
淡淡的爱最终沦丧
除了代表皇家气派,浓郁的黄色还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下出现:代表反叛的菊花和周杰伦饰演的二王子率领的叛军的金盔金甲。
“菊花的意向非常明显,首先这是黄巢《菊花诗》中的一句,反叛的意味非常强烈,因此片中也用它来做叛军的象征。”荀焱认为,菊花代表“盛极”、最后的盛开。之后便是盛极转衰。菊花本身非常耐寒,片中所用花型的花冠很大,颜色非常艳丽,但绚烂之后即将凋零,最后的绽放非常悲凉,也暗合了片中二王子反叛的结局。
而且,张艺谋似乎对菊有种偏好,无论是《秋菊打官司》、《菊豆》,还是这次为《黄金甲》量身定制的片尾曲《菊花台》,都使用了菊花的意象。而且都开到极致,这表明极度的要突破的心理。
“菊花还有一个含义,它是秋的象征,又意味着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白菊是哀悼,黄菊代表的却是淡淡的爱。而《黄金甲》真正的主题其实是爱的背叛。”
荀焱认为,片中二王子明知母亲准备掀起宫廷政变一事已泄密,但仍然决定血战到底。这里面表露了一种儿子对母亲的赤诚,虽然有点近乎愚孝,但这其实是种带有奉献性质的爱,牺牲的爱。
用菊花表明一种对生命力的强烈渴望,但隐含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片尾王军把菊花都踩烂了,意味着唯一一点爱意都被践踏了。背叛终于引发了仇恨的释放,厮杀就是对爱的蹂躏。
网上有人评论片中的人物关系几乎完全变态。荀焱认为,张艺谋系列的影片中常有被扭曲的关系,但在背后却有一种持续的力量,这就是对亲情的崇尚。“现实中这种亲情更多是自上而下的,但在张导的片中却是反向的。《黄金甲》里则表现为对母亲的包容。”
“孩子把爱当成祭品,就像我们对先人奉献菊花一样。可能在张导心中就像《我的父亲母亲》一片中那样认为的,只有对父母的爱可能是完全忠实的,其他的爱则可能带有很多背叛。”
抢眼的《黄金甲》背后的主题
是爱的缺失
《黄金甲》中也同样没有正常的情感,王和后之间的背叛是直接导火索,王对前妻的无情也是一种背叛;后和大王子之间的情感是委琐的,大王子和宫女的情感也是轻率的;惟一被许可的就是杰王子对母亲的爱。
很多心理学者都谈到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无欲”的特点。即一个“真正的”英雄对于异性的爱应该是不感兴趣的。有人分析这是受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有人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这是中华文化处于“口唇期”的特点。所以中华文化往往允许一个人对孩子不好,对妻子不好,但他一定要是孝顺的。
但是荀焱认为,无论如何解释这种成因,但确实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社会只允许中国男人呈现他属于男孩子的那部分情感,看似是对母亲的爱,实际上这是没有发育起来的对异性的认识。
以最吻合张艺谋生命渴望的《红高粱》一片来看,片中是一大堆男人被一个女人征服了。但这种征服是种真诚的奉献,而不是掠夺。而《黄金甲》中的王最可怜之处就在于没有人给他这种奉献,他的周围全是背叛。
如果把《黄金甲》中各个角色看成一个整体的人的话,这个人是极度不接纳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斗争。这个男人实际内心还是一个小男生、内心无法长大、软弱的、充满冲突的角色,是一个需要母亲的男孩子。
如果这部片子的主导者是个男性的话,就可以看出这是对母爱的渴望,进一步说就是对爱的渴望。因为片中每一对关系都是斗争的,分裂的,惟一正常的就是母子关系。他未来的妻子一定像母亲一样。所有人都渴望着被呵护。王也一样。
同时,我们在片中也能看到男性对于自己这种无法实现的获得归因为女人的背叛。和后有私情的王子是柔弱的、阴柔的,被吸干了阳气的。巩俐饰演的这个角色是非常妖娆的,但也是很强的,几乎没有什么女人的味道。
还有一个例证就是片中庞大的乳房。荀焱不认为这是性的象征,而是母亲形象的象征。“口欲期就是来自婴儿对母亲的吸吮。巩俐以前的片子中也是不断呈现她饱满的乳房。这应该和导演的喜好有关。每个男人喜欢的异性角色肯定来自于最早对你最重要的那个异性的蓝本,一般都是母亲,除非是有特殊原因。”
而且那种饱满,本来应该是充满爱的给予的,虽然宫廷里遍布对于爱的渴望,但是其实没有一个人得到。金色虽然特别抢眼,但金属色给人带来一种桎酷感,是缺乏温暖的。虽然有无数的乳房在晃动,但没有人感到真正的柔软和温暖,也就是没有得到爱带来的安全感。
而杰王子仍然固执于这种爱,他对于扭曲的爱仍然坚持一种给予。可是最后导演让这种爱的努力失败了。说明即使是这样对于爱的献祭仍然没有办法去填补人的空虚———对爱的渴望。最后的悲剧说明导演或编剧对于现实某种桎酷的认同,最终爱还是被压抑下去了。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爱与安全是人最根本的追求。所有的能打动人的影片的主题都是关于此的。所以绚烂的黄金甲的色彩从深层来看,其实代表了背后导演对于爱的强烈渴望和极度缺失。
不同色调代表张艺谋不同心理阶段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电影中运用的色彩越纯净,明度越高,那么它的主张者就越年轻。因此在张艺谋那些看似沧桑的表面背后,实际上跳跃着一颗“小飞侠”彼得·潘一般年轻纯净的男孩的心。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硕士高悦洁在研究张艺谋电影时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后来的《英雄》、《十面埋伏》或者最新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导演下的电影色彩永远是十分鲜明活跃的。即使是在以秦王朝暗黑色主题为基调的《英雄》中,张艺谋仍然会通过演员身上血一般鲜红的服饰、金色耀眼的落叶等非常亮丽的色彩来颠覆深色造成的视觉压抑。
如果以张艺谋的几部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来进行色彩的划分,那么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红色
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比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均采用了大面积的红色。许多人都不会忘记,《红高粱》结尾处那片张扬得刺人心痛的红色,巩俐的胸口被子弹射中,鲜血汩汩而出,这时的画面也映成一片红色,日全食将天地万物都染成血一样的殷红,在毁灭般的惨烈和悲壮里,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前所未有地升华为最震撼人心的主题。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乔家大院的厚重高墙,虽然阴森凄冷,但是两排鲜红的灯笼在最黑暗寂静的深夜中,用一点点原本微弱摇曳的光影营造出一片不可忽视的力量感和存在感。
这些单纯的红色,构成了张艺谋早期作品的主题色彩。而红色所代表的“变革”意义,也恰恰暗合了当时艺术界的发展现状。当时的意识审美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都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变革年代。张艺谋用电影中冲破一切的红色来表达自己对于这种变革的响应和推动,同时也是在变革中极力地寻求得以生存的天空。这场变革最终催生了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第五代导演”,而张艺谋也真正成为走在风口浪尖的领军人物。
暗黑色
尽管张艺谋通过他的影片表达出自己对于鲜明纯净色彩的热爱与主张,但是在他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英雄》中,却使用了铺天盖地浓重的暗黑色来表现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
在色彩心理学中,黑色实际上是一种暖色。因为它能够吸收光热,给人温暖的感觉。影片中大面积的黑色背景,一方面是与秦王朝的主题相和,而另一方面,则是张艺谋的一种内心需求的情感表达。
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鲜有高成本制作的“大片”可以跻身国际影坛。在这种情况下,张艺谋耗资3000万美元,邀请华人一线巨星拍摄了这部在当时备受关注的《英雄》。
黑色通常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张艺谋正是利用这种色彩基底,向世人特别是国际电影市场证明,中国也有大片,中国人也能拍出高成本制作精良的“参奥”(参评奥斯卡)影片。《英雄》中的黑色,充分表达了导演迫切寻求外界关注与承认的心理需求。张艺谋实际上是期望通过《英雄》来印证自己的存在感和中国电影的存在感,并且极力主张营造一种严肃、正视的市场环境。
绿色
继《英雄》之后,又一部巨星云集的武侠大片《十面埋伏》再次挑战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
影片中,在垂直挺拔的竹林中,每棵竹子上垂直倒悬的捕快们纷纷滑下。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更让人开始体察到张艺谋内心的翻滚和变化。
在色彩心理学中,绿色代表生命与和平,淡定和从容。这样的色彩其实是表达在张艺谋的潜意识里,他呼唤一种公平的舆论环境。目前的中国影评界,有很多人受制于畸形的思路,无论如何都要把知名导演的影评批评得体无完肤,借以彰显自己的品味与学识。而《英雄》虽然收获了不菲的票房,但是仍然也遭到四面八方无情的攻击和否定。
在这种情形下,张艺谋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他注定身为中国电影风尚潮流的领军人物,他渴望拍摄出足以震撼世界的中国电影,他在尝试,他在努力,但是《英雄》的遭遇也使他茫然。因此,《十面埋伏》里那片如痴如醉的绿色,正是张艺谋呼唤公平舆论环境的一种潜意识表达。他渴望获得中肯、客观的评价,他需要明确方向,他仍然在重重压力下从容地坚持梦想。
蓝色
在电影《十面埋伏》的片尾,张艺谋以一种大气磅礴的表现手法,用白色覆盖了所有的色彩,营造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而继《十面埋伏》之后的《千里走单骑》,则延续了这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一种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影片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蓝色是灵性的,它象征独一无二的思想者与解决问题的高手。这表明,张艺谋尽管在遭遇了《英雄》和《十面埋伏》接连两部影片的负面评价后,仍然对于自我的艺术创作充满自信并且执著于最初的信仰。
与此同时,蓝色也象征着对于宁静的回归。它在影片中的大量运用也表明张艺谋此时已不太过分在意外界评价,他的心态已经近乎于淡定和宁静。
金色
金色
自古以来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尊贵和威仪。离开《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本身的宫廷色彩需要,大面积明快亮丽的金色运用在色彩心理学上,一方面象征着活力与勇气,另一方面实际也代表一种更高级的团队精神,一种凝聚力和关怀的主张。
具有王者风范的金黄色暗喻着张艺谋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琐事,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他的电影不再是为了衬托和表现自己而存在,而是转为为大众的需求而存在。
剧照:战争场面
剧照:大王走在宫中
灿烂金色释放对背叛的痛恨和对爱的渴望
文/本报实习记者 李京淑 本报记者 于彤
在2006年即将挥别之际,张艺谋力作《满城尽带黄金甲》无疑已经成为满城尽议的话题。虽然网络上也有不少非议之词,但上映四天,票房过亿的成绩用事实推翻了前几次对于大片“众口铄金”的惯例。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观众对于片中大量的黄色菊花最后被践踏表示惋惜,不明白数十万盆菊花除了烘托满屏黄色之外还有何用途。而画面中饱满的黄金色也令人目眩神迷。但心理学家认为,这次张艺谋舍弃了一贯喜用的红色而改用黄色,能够表露出一种心态上的转变。
从色彩视知觉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色彩本身是反射到人类视网膜的一定波长的辐射波,它逐渐与成长中的人的潜意识思维相通。因此,在观赏一部色彩性格非常鲜明的影片时,如果超越剧情而去感受色彩本身,就可能由此领悟到一些导演的情感表达。
皇宫色彩代表一种王者才能
获得的充分释放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情取材自《雷雨》。张艺谋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该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封建秩序对女性的压抑。用金色装点皇宫气派还不够,在宣传片中,他介绍特意弄来三万多片琉璃装饰在皇宫中,尽显奢华绚丽。甚至周润发和巩俐都要穿着重达40斤的仿真龙袍。
“张艺谋在片中呈现的色彩是一种绚烂到极致的状态。”国家心理咨询师、全民健心计划专家、北京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荀焱认为整部片子弥漫的抢眼的黄色代表了张艺谋当下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编剧写好剧本,获得他基本认同后的一种呈现。
荀焱说,这种明亮的色调既是剧情需要———对王和后的身份的集中渲染,代表皇家的尊贵、威严与奢华;同时又是导演内心的一种呈现,是个体对于人生绚烂的一种感受。那样浓烈的色彩是一种充分的释放。在以往的舞台上,可能有很多局限着他,成为一种现实的压抑。人只有到王这样的位置才能释放,这和张艺谋的个人经历也基本吻合。即使是剧情中,王鞭笞小王子这种暴力背后呈现的也是一种释放,但是是绝望的释放。
“但实际上,黄金的颜色也是一种冰冷的颜色,因为它有金属质感。”荀焱认为可能金碧辉煌的地位是很多男人现实的追求,但他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从中却是无法获得的。“尽管满眼晃动的除了黄金甲,还有白乳房。”荀焱俏皮地说。
绚烂黄菊终遭践踏代表
淡淡的爱最终沦丧
除了代表皇家气派,浓郁的黄色还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下出现:代表反叛的菊花和周杰伦饰演的二王子率领的叛军的金盔金甲。
“菊花的意向非常明显,首先这是黄巢《菊花诗》中的一句,反叛的意味非常强烈,因此片中也用它来做叛军的象征。”荀焱认为,菊花代表“盛极”、最后的盛开。之后便是盛极转衰。菊花本身非常耐寒,片中所用花型的花冠很大,颜色非常艳丽,但绚烂之后即将凋零,最后的绽放非常悲凉,也暗合了片中二王子反叛的结局。
而且,张艺谋似乎对菊有种偏好,无论是《秋菊打官司》、《菊豆》,还是这次为《黄金甲》量身定制的片尾曲《菊花台》,都使用了菊花的意象。而且都开到极致,这表明极度的要突破的心理。
“菊花还有一个含义,它是秋的象征,又意味着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白菊是哀悼,黄菊代表的却是淡淡的爱。而《黄金甲》真正的主题其实是爱的背叛。”
荀焱认为,片中二王子明知母亲准备掀起宫廷政变一事已泄密,但仍然决定血战到底。这里面表露了一种儿子对母亲的赤诚,虽然有点近乎愚孝,但这其实是种带有奉献性质的爱,牺牲的爱。
用菊花表明一种对生命力的强烈渴望,但隐含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片尾王军把菊花都踩烂了,意味着唯一一点爱意都被践踏了。背叛终于引发了仇恨的释放,厮杀就是对爱的蹂躏。
网上有人评论片中的人物关系几乎完全变态。荀焱认为,张艺谋系列的影片中常有被扭曲的关系,但在背后却有一种持续的力量,这就是对亲情的崇尚。“现实中这种亲情更多是自上而下的,但在张导的片中却是反向的。《黄金甲》里则表现为对母亲的包容。”
“孩子把爱当成祭品,就像我们对先人奉献菊花一样。可能在张导心中就像《我的父亲母亲》一片中那样认为的,只有对父母的爱可能是完全忠实的,其他的爱则可能带有很多背叛。”
抢眼的《黄金甲》背后的主题
是爱的缺失
《黄金甲》中也同样没有正常的情感,王和后之间的背叛是直接导火索,王对前妻的无情也是一种背叛;后和大王子之间的情感是委琐的,大王子和宫女的情感也是轻率的;惟一被许可的就是杰王子对母亲的爱。
很多心理学者都谈到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无欲”的特点。即一个“真正的”英雄对于异性的爱应该是不感兴趣的。有人分析这是受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有人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这是中华文化处于“口唇期”的特点。所以中华文化往往允许一个人对孩子不好,对妻子不好,但他一定要是孝顺的。
但是荀焱认为,无论如何解释这种成因,但确实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社会只允许中国男人呈现他属于男孩子的那部分情感,看似是对母亲的爱,实际上这是没有发育起来的对异性的认识。
以最吻合张艺谋生命渴望的《红高粱》一片来看,片中是一大堆男人被一个女人征服了。但这种征服是种真诚的奉献,而不是掠夺。而《黄金甲》中的王最可怜之处就在于没有人给他这种奉献,他的周围全是背叛。
如果把《黄金甲》中各个角色看成一个整体的人的话,这个人是极度不接纳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斗争。这个男人实际内心还是一个小男生、内心无法长大、软弱的、充满冲突的角色,是一个需要母亲的男孩子。
如果这部片子的主导者是个男性的话,就可以看出这是对母爱的渴望,进一步说就是对爱的渴望。因为片中每一对关系都是斗争的,分裂的,惟一正常的就是母子关系。他未来的妻子一定像母亲一样。所有人都渴望着被呵护。王也一样。
同时,我们在片中也能看到男性对于自己这种无法实现的获得归因为女人的背叛。和后有私情的王子是柔弱的、阴柔的,被吸干了阳气的。巩俐饰演的这个角色是非常妖娆的,但也是很强的,几乎没有什么女人的味道。
还有一个例证就是片中庞大的乳房。荀焱不认为这是性的象征,而是母亲形象的象征。“口欲期就是来自婴儿对母亲的吸吮。巩俐以前的片子中也是不断呈现她饱满的乳房。这应该和导演的喜好有关。每个男人喜欢的异性角色肯定来自于最早对你最重要的那个异性的蓝本,一般都是母亲,除非是有特殊原因。”
而且那种饱满,本来应该是充满爱的给予的,虽然宫廷里遍布对于爱的渴望,但是其实没有一个人得到。金色虽然特别抢眼,但金属色给人带来一种桎酷感,是缺乏温暖的。虽然有无数的乳房在晃动,但没有人感到真正的柔软和温暖,也就是没有得到爱带来的安全感。
而杰王子仍然固执于这种爱,他对于扭曲的爱仍然坚持一种给予。可是最后导演让这种爱的努力失败了。说明即使是这样对于爱的献祭仍然没有办法去填补人的空虚———对爱的渴望。最后的悲剧说明导演或编剧对于现实某种桎酷的认同,最终爱还是被压抑下去了。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爱与安全是人最根本的追求。所有的能打动人的影片的主题都是关于此的。所以绚烂的黄金甲的色彩从深层来看,其实代表了背后导演对于爱的强烈渴望和极度缺失。
不同色调代表张艺谋不同心理阶段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电影中运用的色彩越纯净,明度越高,那么它的主张者就越年轻。因此在张艺谋那些看似沧桑的表面背后,实际上跳跃着一颗“小飞侠”彼得·潘一般年轻纯净的男孩的心。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硕士高悦洁在研究张艺谋电影时发现,无论是早期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后来的《英雄》、《十面埋伏》或者最新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导演下的电影色彩永远是十分鲜明活跃的。即使是在以秦王朝暗黑色主题为基调的《英雄》中,张艺谋仍然会通过演员身上血一般鲜红的服饰、金色耀眼的落叶等非常亮丽的色彩来颠覆深色造成的视觉压抑。
如果以张艺谋的几部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来进行色彩的划分,那么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红色
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比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均采用了大面积的红色。许多人都不会忘记,《红高粱》结尾处那片张扬得刺人心痛的红色,巩俐的胸口被子弹射中,鲜血汩汩而出,这时的画面也映成一片红色,日全食将天地万物都染成血一样的殷红,在毁灭般的惨烈和悲壮里,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前所未有地升华为最震撼人心的主题。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乔家大院的厚重高墙,虽然阴森凄冷,但是两排鲜红的灯笼在最黑暗寂静的深夜中,用一点点原本微弱摇曳的光影营造出一片不可忽视的力量感和存在感。
这些单纯的红色,构成了张艺谋早期作品的主题色彩。而红色所代表的“变革”意义,也恰恰暗合了当时艺术界的发展现状。当时的意识审美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都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变革年代。张艺谋用电影中冲破一切的红色来表达自己对于这种变革的响应和推动,同时也是在变革中极力地寻求得以生存的天空。这场变革最终催生了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第五代导演”,而张艺谋也真正成为走在风口浪尖的领军人物。
暗黑色
尽管张艺谋通过他的影片表达出自己对于鲜明纯净色彩的热爱与主张,但是在他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英雄》中,却使用了铺天盖地浓重的暗黑色来表现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
在色彩心理学中,黑色实际上是一种暖色。因为它能够吸收光热,给人温暖的感觉。影片中大面积的黑色背景,一方面是与秦王朝的主题相和,而另一方面,则是张艺谋的一种内心需求的情感表达。
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鲜有高成本制作的“大片”可以跻身国际影坛。在这种情况下,张艺谋耗资3000万美元,邀请华人一线巨星拍摄了这部在当时备受关注的《英雄》。
黑色通常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张艺谋正是利用这种色彩基底,向世人特别是国际电影市场证明,中国也有大片,中国人也能拍出高成本制作精良的“参奥”(参评奥斯卡)影片。《英雄》中的黑色,充分表达了导演迫切寻求外界关注与承认的心理需求。张艺谋实际上是期望通过《英雄》来印证自己的存在感和中国电影的存在感,并且极力主张营造一种严肃、正视的市场环境。
绿色
继《英雄》之后,又一部巨星云集的武侠大片《十面埋伏》再次挑战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
影片中,在垂直挺拔的竹林中,每棵竹子上垂直倒悬的捕快们纷纷滑下。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更让人开始体察到张艺谋内心的翻滚和变化。
在色彩心理学中,绿色代表生命与和平,淡定和从容。这样的色彩其实是表达在张艺谋的潜意识里,他呼唤一种公平的舆论环境。目前的中国影评界,有很多人受制于畸形的思路,无论如何都要把知名导演的影评批评得体无完肤,借以彰显自己的品味与学识。而《英雄》虽然收获了不菲的票房,但是仍然也遭到四面八方无情的攻击和否定。
在这种情形下,张艺谋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他注定身为中国电影风尚潮流的领军人物,他渴望拍摄出足以震撼世界的中国电影,他在尝试,他在努力,但是《英雄》的遭遇也使他茫然。因此,《十面埋伏》里那片如痴如醉的绿色,正是张艺谋呼唤公平舆论环境的一种潜意识表达。他渴望获得中肯、客观的评价,他需要明确方向,他仍然在重重压力下从容地坚持梦想。
蓝色
在电影《十面埋伏》的片尾,张艺谋以一种大气磅礴的表现手法,用白色覆盖了所有的色彩,营造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而继《十面埋伏》之后的《千里走单骑》,则延续了这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一种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影片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蓝色是灵性的,它象征独一无二的思想者与解决问题的高手。这表明,张艺谋尽管在遭遇了《英雄》和《十面埋伏》接连两部影片的负面评价后,仍然对于自我的艺术创作充满自信并且执著于最初的信仰。
与此同时,蓝色也象征着对于宁静的回归。它在影片中的大量运用也表明张艺谋此时已不太过分在意外界评价,他的心态已经近乎于淡定和宁静。
金色
金色
自古以来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尊贵和威仪。离开《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本身的宫廷色彩需要,大面积明快亮丽的金色运用在色彩心理学上,一方面象征着活力与勇气,另一方面实际也代表一种更高级的团队精神,一种凝聚力和关怀的主张。
具有王者风范的金黄色暗喻着张艺谋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琐事,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他的电影不再是为了衬托和表现自己而存在,而是转为为大众的需求而存在。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