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交流群看到一段话觉得非常有感触。是曾奇峰老师说的唯有温暖御风寒。曾老师说在教育界,“挫折教育”是经常被提到的话题。有专家认为,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提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甚至破碎,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打个比方,武汉的冬天气温约在零度左右,但在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家里比外面还冷,真的有寒彻骨髓的感觉;武汉一向以夏天酷热著名,但外人却不知武汉的冬天也会如此难受;而在北方的哈尔滨,气温经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在那里过冬天,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为屋子里有暖气。冷了,就在屋里呆一会儿,然后再出门,就不再会觉得那样的寒冷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了。

                          

挫折教育也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延迟满足,哭声免疫,婴儿独立睡眠这些理论,似乎这些都是在崇尚科学的美国流行的教育法,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些理论的源头华生。华生认为孩子出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目标,孩子就会按照成人的想法成长。他的原话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培养他们成为律师或者小偷。但在他的培养下,他的大儿子自杀,女儿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完全靠他接济生活。这样看来没有温情按照规则培养的孩子算不上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看过武志红老师分享的一个案例,在五月份的广州,一个姑娘穿着毛衣去咨询。了解生活经历后才知道,在姑娘小时候被父亲多次送人,最后一次是在大雪天送到山里,那一次姑娘大病一场,病好后人家给送回去了,从那以后姑娘一直觉得冷。身体上的冷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人生好像一直陷在那场大雪里,学习工作人际交往都不理想。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已经不是寒冷的环境了,她为什么还觉得冷,是感觉器官出了问题?经过后期的咨询,她觉得自己被看见了,被关注了,自己的内在力量也强大了,也就不用衣服抵御寒冷了。

看到这个例子也许大家会怀疑心理学是玄学,其实这个案例体现的是身心一体的现象,这个案例比较特殊生活中不常见,大家体会不深。生活中遇到问题,愁的茶饭不思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其实也是身心一体的表现。女孩被父亲抛弃,感受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身体就替她把感受表达出来了,她觉得家庭是没有温暖是寒冷刺骨的。

回到我们家庭教育的主题,相信挫折的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数,更多的父母是相信不能夸奖孩子,因为有句话不是说骄傲使人落后吗?我这里想跟大家申明一点,某件事情做的好是一种成功的喜悦,不是盲目自信和骄傲,比如在学习上孩子得到了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有了这种对自己的赞同,他面对挫折才会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处理。比较常见的是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没有赞扬,来一句轻飘飘的人家谁谁考的更好或者你还有进步的空间。如果您在孩子的位置,您会怎么想?很多来访的孩子经常说我不指望我爸妈夸奖我鼓励我,他们不挖苦我就不错了。家长们也经常说,其实以我孩子的能力这样就很不错了,我也知道他努力了。我经常跟家长说留着这些话跟孩子说,孩子比我期待这些话。

 

我的来访者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女性,考上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而且直接保研,男朋友也很优秀,但是她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好几次轻生的行为,她说这些优秀的地方都是别人以为的我,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有多差劲。如果知道她的生活经历就不难理解,她的父母早就离婚了,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跟爸爸关系非常差,她的优秀除了本身的条件,还有赌一口气给爸爸看的因素。孩子在幼年是跟父母是共生的,父母的不认同,也是对自己根本的否定,做了那么多努力,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内心还是一个渴求父母赞成的孩子。如果父母现在对她好能够解决她的问题吗?姑娘说,我觉得他是在讨好我,我很愤怒。他是有能力对我好的,为什么小时候做不到。就像小时候无比渴望的玩具和衣服,那时候没有得到,现在放在眼前,情绪肯定十分复杂吧。

得不到父母认同的孩子,即使得到了所有人夸奖,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的内心是空壳,就像空心的树,看着枝繁叶茂,却经不起风雨。那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家长呢?来访的家长都会问到,我一般回答家长,如果你处在孩子的位置对家长有什么期待,或者你在孩子这个年龄对自己父母的期待是什么?感同身受比较难,我们还有沟通这个方法,沟通不是把家长的想法通知孩子,告诉孩子如何去做,那样是压迫,压迫必定有反抗,或早或晚都会表现出来。沟通是不加指责的理性的去思考怎么解决事情,双方的建议和顾虑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双方都能接受。最根本是把孩子看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是自己的所有物,年龄小会犯错是正常的成长过程,这需要我们引导而不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