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说看书就会头疼,妈妈失控吼叫:“你到底要怎样?是不是要我跪下来给你打?”
十六岁的少女得了抑郁症,除了心情低落,还会有胸痛、肚子痛、恶心、头痛等躯体症状,最重要的是抑郁会让她看不进书。
在抑郁发作期间,孩子会通过看剧或玩手机转移注意力,但妈妈看到了就会骂孩子不求上进。后来孩子的抑郁加重,妈妈再也不敢说类似的话了,而是轻声细气地跟孩子说:“看不进书也不要紧。妈妈只求你身体健康,开心点就好”。
果然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心情好转,开始吃喝玩乐。妈妈又开始督促孩子学习,指出孩子这样是不求上进。孩子听了后很不开心,觉得每次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妈妈就会觉得不爽,就要骂自己。
于是跟妈妈说:“你让我看书,就像跟一个毁容的人说,你长得那么丑,将来嫁不出去怎么办?”
妈妈说:“好了,我理解你了。以后我再也不叫你去看书了。”
过了一会,孩子觉得很生气,胸口不舒服。妈妈说:“你到底要怎样?是不是要我跪下来,让你打?!”
1. 探查抑郁产生的起因
抑郁,的确会让人很难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觉得人生无趣。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残自伤,甚至自我了断的想法。
但是我们要站在关系的角度,去看抑郁症为什么会存在。除了生理、遗传等因素,人际关系、困境应对,往往是抑郁出现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到孩子在学业上,可能遇到了困难。并且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当我们不愿意去做某件事,又不得不去做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生理反应也会同步出现。
例如英语不好的同学,一背单词就会犯困。为了应对第二天的期末考试,硬要背的话,会有头皮发麻等不适感。
案例中的女孩,同样会有一看书就出现头疼的状况。
2. 女儿抑郁,妈妈焦虑
明显妈妈对女儿是有期待的,也会关心女儿的学习。一旦女儿把时间投入到娱乐上,会让妈妈感觉女儿在荒废时光,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这是很多家长都会有的观点,毕竟现在仍然是应试教育。你想考到好的学校,成绩还是硬指标。如果进不了好的学校,会怎样呢?
女儿可以跟妈妈探讨下这个问题。从中可以知晓妈妈的焦虑:是担心女儿将来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底层,愁吃愁穿?还是担心自己要无条件的养育女儿一辈子,会让自己很辛苦,也会被亲戚、朋友嘲笑养了个废柴女儿呢?
当然,不少青少年,很难做到跟妈妈讨论比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庭会进入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老师来协同工作的原因。
走到这一步,我们能够看到“抑郁”对女儿的功能了。
第一,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抑郁症应运而生。
第二,在面对妈妈的期待和压力下,抑郁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理由”。妈妈只能说“学业第二,你的健康第一”。
3. 看到女儿的抑郁,也要看到妈妈的心理危机。这位妈妈明显已经没辙了。
宠女儿不行,因为女儿只吃喝玩乐,不顾学业,她未来的人生,怎么办?
管女儿也不行。因为女儿抑郁,管她会加重抑郁,头疼,胸闷,到时候送女儿去医院,照顾女儿,还是靠自己。
所以妈妈是非常焦虑的。这个时候,在这个家庭中,似乎没有人能够帮妈妈一把。从妈妈表述的:“我是不是要跪下来。。。”能够感受到妈妈的绝望。
在中国的文化中,除了拜天祭祖跪皇帝,人们通常在遇到无法处理,只能抛弃尊严的情况下,才会下跪。
没有看到这个家庭中,爸爸在哪里?是爸爸缺位?还是从来就把自己隔绝于这对母女关系之外?
这也是中国家庭中多见的《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她的症状可能让她逃过一些压力关卡,但家庭中的问题,是她无力处理的。
她的抑郁,也很有可能跟父母的婚姻问题相关。(假设爸爸是在这个家庭中的)
一般对于这类家庭,我们先要让当事人看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很明显,案例中的母女关系是高度粘连的。彼此情绪,相互影响。
那么从家庭角色的功能来看,我们就需要让爸爸加入。降低母亲的情绪压力与管教女儿的负担,由爸爸介入一部分。
继而,加强夫妻之间的协作,改善夫妻关系,这能够让妈妈的情绪产生变化,不再跟女儿紧紧地黏在一起。
要在家庭结构上发生转变,而不是仅仅让孩子或母亲做出艰难的个人改变。
让家庭成员看到自己行为和后果,观测感知到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行为与情绪上的互动与影响。这种互为因果的理解,是让家庭成员相互理解、接纳、包容的有效方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