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回复函中明确指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抑郁症一词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抑郁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其中内源性抑郁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无任何生活事件刺激而突发,外源性抑郁则更多与各种生活事件、外界刺激高度相关。
因为情绪问题而来的求助者很多,大部分表现为心情低落,缺乏动力,社会功能下降,他们的发展过程大多有三个阶段。
首先,是无法应对或者自认为无法应对的现实困难。
比如,一个学生刚升入初中,本来成绩优异现在波动比较大。这种情况在家长和老师看起来很简单,不适应新的学业,努力就是了。但这个孩子一方面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好学生形象受损,另方面又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原本很正常的发展问题就可能被认定为无法解决。
再比如,某个小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被一个小团体排斥,只要他出现大家就散开,有什么活动也不会邀请他。这是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但出现在刚开始社会化几乎没什么承受力的年龄段,完全可能让这个孩子六神无主,成为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上学障碍。
其次,求助受阻不断受挫。
很多人听到上面的例子都会不以为然地问:为什么不找老师(家长)呢?
也许性格内向不会求助,也许找过但没有获得有效的帮助。认真想一下就会发现,在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中真能够从孩子的角度体会困境思考问题的成人太少了!我们很容易觉得不是什么要紧事儿,忽视了不同年龄人的关注点非常不同,主观地认为可以从自己身上想办法,但并不提出方法,或者提出的方法不可操作。
这样的结果是,遇到现实困难的孩子以一己之力孤军奋战,屡屡失败,鲜有成功。
最终,不断加深直到无法自拔且涉及面持续加大的情绪困境。
人的自我形象是在一点一滴的经历中建立的,对待内外部世界的信心也是如此。
如果总是无法克服障碍,就会一次次体会到失败感,越努力越失望,进而不敢努力,直到完全停滞下来。时间久了,还会出现泛化的现象,从对自己做某件事没信心发展到做所有事都不抱希望。
这是一个听起来让人伤感辛酸的过程,但在青少年咨询师的办公室里几乎每天都在讲述。如何阻止呢?也是三步。
防止青少年抑郁状态的小妙招: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其现实困难,不要人为制造超出能力的挫折。
在孩子心智水平没有成熟之前,持续提供恰当的情感支持和资源供给。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不等不拖,不讳疾忌医,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