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一起吃饭,怎样营造出轻松愉快的餐桌氛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天餐桌上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它对于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吸收的不仅仅是食物,同时也感受着父母的观念和态度。对于孩子吃饭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父母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有损于孩子的性格塑造。 

孩子吃饭是一个渐进学习的过程。父母不仅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也要尊重孩子的习性和需求。在生活中,对孩子挑食、偏食、吃得少等等情况,一些父母的做法比较简单,多采用强制方法,导致孩子对吃饭产生排斥心理,这就需要做一些科学的改进。

在餐桌上,有几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

1、恐吓

当孩子不愿吃饭的时候,有些父母心情急躁,大声呵斥孩子:“你再不吃,看我怎么收拾你。”等等。象这样的恐吓以及辱骂,会让孩子感到十分紧张,从而更加抑制食欲,孩子勉强吃完,也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影响消化。若是经常如此,则会损害孩子的健康,有些人甚至因为童年时被强迫吃某种食物,成年后对它产生不适反应。

孩子的胃容量比较小,与成人相比,适宜少食多餐,父母应控制好孩子吃点心与吃正餐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按规律进食,易于形成习惯。孩子不愿吃饭,原因有多种,可能是另外吃过零食了,也可能是玩得过于兴奋了,如果只是偶尔发生,父母最好予以宽容,并且对他说明错处。习惯不等于机械,有弹性的生活才更符合人的本性。如果是经常发生,则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孩子的生活规律,而不能简单斥责了事。

2、忆苦

大多数孩子都有或轻或重的偏食现象。当孩子不愿吃某种食物时,有些父母往往喜欢“忆苦”,如:“你连玉米也不吃,你爷爷那时候,连玉米杆子都要煮着吃呢,真是不知福。”或者是“你这不吃那不吃,你看看边远农村、灾区的孩子什么好吃的都没有,该让你到那里去饿一下才知道。”

这样的“忆苦”教育,尤其被一些年纪大的祖辈所常用,但是,对于没有切身体会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为这种说辞所打动,只会增强内心的叛逆和抵触。

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并不十分科学。众所周知,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营养均衡很重要,但是,忽视孩子的口味,强迫孩子什么都吃,并不是维持营养均衡最适宜的方法。孩子的先天体质并不一样,后天的饮食也各异,这就导致了孩子体内某些元素可能足量,而有些元素比较缺乏,这种缺乏的情况反映给神经中枢,就会促使孩子特别喜欢吃某种食物,以尽快补充体内这种元素。所以,孩子的口味不是偶然的,它是身体自然的需要。另外,孩子的食欲也是反应身体需要的一个信号,营养已经达到一个高度,还要他按营养不良的标准去用餐,也是一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当然,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差,吃饭还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对于孩子的偏食,程度不重的可以顺其自然。父母鼓励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时,最好不要强迫,不要动辙给孩子戴上道德的大帽子,可以把食物换几种做法,如把煮鸡蛋换成鸡蛋羹等,也可以让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吃饭,孩子看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被别人吃得津津有味,也会被带动起来的。

3、包办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模仿的欲望也很强,餐桌也是孩子学习的场所。如桌上有虾,父母给孩子剥虾,孩子要自己剥,这种情况下,有的父母就会呵斥孩子不听话,并打击孩子说“你剥得到处都是,壳也剥不干净”,坚决不给孩子“淘气”的机会,把虾剥得干干净净放到孩子嘴里。

这样在餐桌上一切包办的做法,既不利于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剥虾的乐趣远远大于吃虾的乐趣,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吸收到失败的经验。当孩子做得不熟练的时候,父母应该多鼓励他做,并给予示范。有些父母一边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一边指责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4、说教

餐桌上,一家人聚在一起,有的父母就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他们或者是询问孩子的考试情况,或者是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循循教诲,有的每逢吃饭就对孩子说上一篇大道理。有的父母则因为工作忙,与孩子在一起时间少,也把餐桌当作教导孩子的主要场所。这样对孩子的发育是不利的。

孩子与成人一样,都希望吃饭是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人在进食时,消化系统血液循环增强,而脑部的血流量则减弱,这时候,如果人为地激化脑部思维运动,脑部的血流量则激增,而消化系统必然受影响,所以,如果经常在用餐时精神紧张,则容易消化不良甚至患上疾病。从心理上来说,长期的餐桌说教会令孩子失去吃饭的乐趣,从而对吃饭感到排斥。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餐桌,不仅仅是进食的地方,更是感受亲情的地方,餐桌文化对孩子的价值观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渗透。作为幼儿的父母,不仅要重视餐桌上的食物内容,也要重视餐桌上的温馨气氛。另外,有一些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不与孩子一同进餐,这对孩子的情商教育是一种缺失,这种情况宜尽量改善,给孩子多一些爱和安全感。

总之,餐桌是奠基孩子幸福的一个基石,它对孩子身心发育的影响直至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