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相遇、彼此钟情,继而频繁相会、无话不谈,还有许多相同的过往。随着相处日久,相互吸引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正向感受。再过一段时间,两人想到对方便热血沸腾,而后便确认了彼此的关系。

    他们在上融合两个自我合而。融合的症状之一,是一方有能力激动或触发另一方的情绪。她快乐,他便快乐;他忧伤,她更忧伤。更明确地说,一方情绪张力升高,对方亦随之情绪高涨。有时候其中一方的强烈欢喜或愁苦情绪,却可能引发另一方感到恼火和挫败。

    才刚过完了关系蜜月期,他们便留意到不时出现的负面感受。

从与关系本身有关且暗自传递的焦虑,到极端鲜明的胁迫感、不安全感、忌妒,这些负面感受的涵盖范围屡见不鲜。纵然负面感受似乎会在初期以措手不及的速度垄罩在两人的关系上,但往往稍纵即逝。最终,焦虑压倒了正面的感受。

    于是这对爱侣开始怀疑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他们没有马上分手,一则由于彼此还能间歇创造一些不错的感觉,其程度足以使双方持续看好这份关系;二来有可能为了财务或孩子这类属于两人感情以外的因素;再者便是当初钟情对方的甜蜜记忆,支撑着他们继续走下去。

    几经折腾,终于有人对这段关系是否令人满意、能否长久持续下去失去了信心。[要从哪里改善?],这往往是人们迫切求助专业以处理私人议题的开始。临床工作者目睹着千篇一律的故事:伴侣分居后,双方仍然不快乐;有人担心自己无法与同事间和谐相处,有人担心自己会无法承受即将到来的改变,有太多来自各方的担心,面对关系议题,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如何采取必要的改变。

陷入关系危机时,人们的举措与平日并无二致,唯一的不同仅在于行为更加激烈,情绪越发焦虑罢了。

    当焦虑降得够低,人们才能开始思考所面临的问题。焦虑损伤思考能力,而良好的思考能力往往让我们看见,令人不满意的伴侣关系模式并非现在才形成。它可能肇始于多年之前,甚至可以追溯至童年,以及更早的世代。重要的是,人必须具备能力,观察得出想法、感觉和行为模式存在于何处。一旦能够客观看清模式,以及模式如何在一段关系之内自行重演,就有能力看出自己对这个模式的影响。

    关系模式之中,唯一能够透过个人力量去改变的,是自己有所参与的那一部分。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关系的模式形成有赖两人(或多人)之参与。举例而言,关系中成员之一出现棘手的身体、心理或情绪症状,一般会将这些症状视为该成员的个人问题。然而在多数的情况下,症状只不过是传达关系焦虑的方式罢了。

现实生活中,制造症状一事,人人有份。因此,只要有人不脱离这份关系的前提之下,改变自己对于关系议题所做出的影响,这整个模式通常就会改变。

    开始将关系视为模式来思考,以更细腻的方式思索感觉与情绪性反应会有很大的帮助。(数据源,Extraordinary Relationships: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Human Interactions,翻译江文贤、田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