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位高三女生的妈妈,很苦恼,觉得女儿的脾气越来越快了,简直无法沟通。
对话场景一:
女儿说自己很累,想要出去玩,想要出去吹风。但是妈妈每次都劝她要去学习。
妈妈回复:知道了。
对话场景二:女儿说自己累,精神状态也不好。
妈妈回复:身体重要,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对话场景三:女儿情绪变得激动,妈妈向女儿认错。
对话场景四:女儿情绪失控,向妈妈爆粗口
从这段对话来看,妈妈已经尽力克制情绪,努力地想要回复和安抚女儿。但好像不论自己如何放低姿态,女儿的情绪都越来越激动。妈妈自己也承认,微信上看到女儿发信息过来,自己都“很怕”。
这对母女的亲子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呢?
从女儿的微信文字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位妈妈曾经对于女儿的求助,是另一番表现。
当女儿说自己很累,想要出去散散心的时候,母亲或许是忽视了孩子的需求,还是督促孩子把心思都放在学业上;
当女儿高高兴兴地想跟妈妈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例如:跟朋友逛街,去图书馆,拍给妈妈看自己的早餐,却没想到妈妈发了发段文字来指责她不务正业。
亲子关系,在这些点滴中,开始发生了质变。
跟儿童、青少年应该如何交流,才能更好维系亲子关系?《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中就指出了这个要点。
当你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如果你的话题一直围绕着孩子本身,例如你的玩具好有趣,你今天玩得开心吗?你会发现孩子会饶有兴趣地与你交流下去。
但是如果你话题一转,跟孩子说:“你知道妈妈今天又多累吗?这么累才只能赚一点点钱,都给你买玩具了。你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
这时你再观察孩子,孩子的谈话兴趣一下子就消散了。
原因是你的话题从孩子的身上,转移到了你的身上。再加上把你的累和辛苦,归结为是因为要为孩子买玩具。这会让孩子产生压力,认为自己是个会让妈妈“累+辛苦”的坏孩子。
所以,当女儿分享给妈妈自己的早餐图时,妈妈可以回应:“真不错。看上去就很好吃。”
当女儿告诉妈妈今天跟同学一起去逛街了,妈妈回应:“今天玩得开心吗?”。
可惜妈妈不懂这些,回应了一大段的文字让女儿认为妈妈在指责她不务正业。这相当于妈妈用一大盆冷水浇熄了女儿的热情,并让女儿觉得自己不懂事,辜负了妈妈的培养。
青少年的沟通会有这个特点。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发展出“观点采择”的能力,这代表着孩子能够去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觉。
整个过程是:孩子从儿童期的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发展为成熟个体的一个指征。那些发展好的青少年,开始能够懂得父母的累和辛苦,并懂得感恩。
但未发展完全,或因情绪障碍等问题导致自我力量虚弱的青少年,就会退回到儿童时期,希望父母以自己为主。
有语言障碍、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很难取得学业上的成功。现实社会,高薪工作岗位更倾向于语言沟通/专业领域的成就/信息化处理的能力,所以青少年在对自己学业感到无力的同时,也会对无法获得高学历而感到焦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
这些都会让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处境变得更艰难。老师更重视与关爱优秀学生,同学也群以类聚。一个自我评价低的青少年,很难跟同学打成一片。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少言寡语,孤僻,从而丧失学校社交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了学业压力,又对未来迷惘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想要“退回”成小孩子,回到妈妈的怀抱中寻找安慰。
此时,父母要用儿童式的安慰,对待孩子。哪怕你的孩子已经是个青少年了。因为他在困难之下,自我力量虚弱,无法施展“观点采择”能力。
怎么判断自己的孩子,自我力量开始发展了呢?
你可以看孩子是否进入了成年初显期。成年初显期有五个特征:
1. 自我认同探索的时期
2. 不稳定的时期
3. 自我专注的时期
4. 感觉是中间人的时期
5. 充满可能性(或乐观)的时期
成年初显期,也会专注自我。这时的专注自我,不是自私,而是为了学会自立,学会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
对于案例中的女孩来说,她想要过上心中理想的生活,成为理想中的人,想成为妈妈为之骄傲的女儿。但是在现实生活的考验中,自己难以承受。
此时,女孩比男孩更容易产生抑郁。因为女孩往往会责备自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案例中的女孩能够主动找老师、找妈妈诉说自己的压力和痛苦,并将攻击力投射给妈妈,说明女孩还没有到很严重的抑郁。
如果抑郁严重,女孩的社会功能会全面衰退,无法去学校,甚至只能蜗居家中,不愿主动与人沟通。
想要了解孩子,避免跟孩子发生疏离,亲子关系紧张的情况,家长还是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知识的。
即使你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心理咨询,那些有一定心理常识的父母,往往能够与咨询老师配合得更好。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