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爱情,但在生活中,想要收获一份完美的爱情,却并非易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高,但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对另一半的标准和要求,我们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衡量,一个是现实层面的需求,也是最容易看到的一个层面,比如外貌、身高、文化水平、经济实力等,另一个就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性格、价值观、生活理念等。相比之下,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不像现实层面的需求那样直观,同时具备特异性,很难找到一个大同的标准,更多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去感受。所以有些觉得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高的人,其实是在描述自己对对方现实层面没有过多的需求,而在精神层面或许是强烈的渴望着另一半能够适应和满足自己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我不看重对方的外貌,也不在乎对方有没有钱,只要对方能理解我、懂我、心疼我就够了。”

期待着能找到一个完全懂自己,疼自己的人,无异于是在现实中寻找着自己想象中的那个理想客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目中的理想客体可以看成是一种在曾经的成长经历中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一种精神上的保存。当曾经的成长环境过于严苛,真实自我无法获得比较令人满意的发展环境时,我们的真我发展便会停滞,同时发展出一个顺应现实条件的假我,以获得生存的空间,而真我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被内化成了心目中理想客体所具备的条件,所以期待着理想客体的出现,无异于期待着一直被压抑的真实自我能够被发现和看见,然后能依托着理想的客体能提供的环境获得一个真实自我再次成长的机会。最接近于找到理想客体的时刻,或许便是情侣的热恋期,双方都竭尽所能的扮演着对方心中理想客体的样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现实客体和理想客体逐渐显现出来的差异依然是双方都绕不开的需要去面对的问题。

所以理想客体,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用母婴关系来举例,著名心理学家温尼克特用“足够好”的母亲来形容为婴儿提供了健康成长环境的母亲,而并非“完美”或者“理想”,所想要表达的,便是即便是在最亲密母婴关系中,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也难免会有所疏忽大意,让孩子遭受一些挫折,而在孩子承受范围内的挫折,恰恰有利于孩子的真实自我和现实的融合。

再反观爱情,执着于完全契合自己的理想型,就像是为自己出了一道永远也解不开的谜题,尝试着去接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相对好的另一半,在想象和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许会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当然,这对于执着于理想型的人来说或许是困难的,但经历困难也是我们成长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