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碰到一些挫折,但在面对挫折时,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在挫折来临时能够从短暂的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客观的看待事情的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然后从挫折中获得经验,吃一堑,长一智,而有的人则会长时间的受到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影响,并且习惯性的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环境因素。后者便是很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具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总是遭受不公的待遇,幸运的总是别人,在碰到挫折时,不愿意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喜欢把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这是自我虚弱且缺乏价值感的表现,对失败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一味强调,其实是在表达“我没做错什么”而这种一定要自证清白的顽强和执着,则代表了自己无法接受失败是由于自己犯错导致的这一事实,因为一旦承认是自己的错,那么心中那份无力,毫无价值的感觉便会再次在失败事件中得到印证。所以对于具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来说,将挫折失败归因于外在,其实就像一针麻醉剂,能解一时之痛,却解不了根源之苦,久而久之,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变得越来越退缩、逃避,觉得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生活没有意义,进而抑郁。
而这种通过扮演受害者来逃避面对自我虚弱和价值感缺失的方式,通常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习得的,我们都知道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总是用极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是把父母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强加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为了保住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注,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当然也会努力的去达成各式各样的目标,但同时也就压抑了很多自己本来的需要,并树立起一个观念,我只有达成父母给定的目标,获得成功,才是值得被爱的,而自身那些与之相左的东西,都是被否定的,缺乏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但如果有一天,孩子病了,父母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么孩子或许就会发现,只要自己生病,就可以不用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无条件的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与不断压抑自己去满足父母需求以此获得关爱相比,扮演受害者获利显然来的更加轻松容易,那么装病请假、推卸责任、向外归因等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未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惯用的一种方式。
总是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或许能让我们当下感到舒服些,但却并不解决问题本身,直面自己的内心有时候的确很艰难,但毫无疑问,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未来会变得更美好。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