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烧伤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严重烧伤造成复杂的全身性损害,其治疗仍面临许多尚未解决或亟待完善的问题。

  中、重度烧伤患者常因突发烧伤产生恐惧和悲观,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厌世等。在烧伤救治中,如何应用多元文化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临床资料  2005~2008年,我院收治中、重度烧伤患者248例。其中男103例、女145例;年龄14~81岁,平均50.3岁。

  2 护理  2.1 接诊 患者对突发烧伤往往无心理准备,易产生恐惧、悲观的情绪。因此.我们在接诊时应注重:(1)医护共同接诊,结合介绍诊疗过程、医务人员、医疗环境,以及补液、红外线治疗仪、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的作用及重要性等。

  让患者尽快熟悉有关医护人员,帮助适应陌生治疗环境;通过医护人员娴熟的操作和健康的情绪.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信赖感,做好治疗前的心理准备,增加其康复信心。

  (2)针对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思想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如对情绪低落的患者,通过积极的暗示、鼓励性语言使患者精神振作,对治疗和康复充满信心。

  2.2 营造人性化病区环境 (1)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文化需求不同,相应地在病房摆放少量鲜花,提供报刊和杂志、播放电视、播放轻音乐等,让患者体味到“家”的感觉,缓解陌生、孤独和恐惧感。

  (2)让患者住单间。即使没有条件住单问,床与床之间也要有遮挡。在为患者换药、导尿及协助大小便时,注意关房门、放下窗帘、放好床与床之间的遮挡,让患者感到病房或床单元是自己的私人空间,自己的隐私得到了充分尊重。有报道:注意病人隐私,随时给与遮挡,使病人感到被尊重,可防止患者不安或抑郁的产生。

  (3)医护人员谈话声音要轻,要放轻脚步,尽量放低心电监护、呼吸机及输液泵警报音量,保证病区安静。

  (4)病房应安装能调节光亮的灯,灯的位置不要正对患者头面。

  (5)抢救重危患者时,反应要迅速、不慌张,最好在抢救间进行,尽量避免其他患者在场目击抢救现场而产生精神上的压力。

  (6)消除病区社会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医护人员掌握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以及方言是多元文化医疗护理的需要,它能提高语言沟通的效率。文献报道:使相同语系或相同种族的患者居住在一起,可减少他们之间的陌生感。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地域、爱好、文化需求安排病房。

  2.3 注重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1)重视中、重度患者常发生的恐惧、悲观甚至自暴自弃情绪,灵活运用积极鼓励和热情关爱的态度、充满健康情绪的体贴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珍视生命。勇敢面对伤病。

  在与颜面烧伤、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密切接触时,善用表情、手势和口形等非语言交流技巧,使患者感受到关心、体贴,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寂寞感。

  (2)根据患者接受补液、监护、切开减压、切痂植皮等治疗措施的不同,有针对地采取相应心理治疗。

  (3)让患者家属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并鼓励其配合诊治,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对突发情绪低落、睡眠颠倒等反常情况,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认真分析,及时处理。对自我意识强、性格内向、老年的患者,要勤巡视。在本组患者中,4例有自杀倾向的先兆,由于发现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2.4保障患者个人生活规律 (1)保障患者睡眠不受干扰:监护、补液、开放气道等,都会干扰患者睡眠,操作安排必须紧凑,最好在白天完成。夜间应关房门,放下窗帘,如非必需应调暗灯光,甚至关灯;巡视时放轻脚步,最好不要语言干扰患者。

  对于因疼痛等无法入睡的患者,适时给镇静和镇痛剂,助患者入睡。目前有观点认为:缓解疼痛是基本人权,54%术后患者的疼痛比护士想象的严重得多,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

  (2)鼓励患者自己料理生活:根据专家“肌肉放松可以对抗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情绪的目的”观点,适时鼓励并协助患者在床上料理吃饭、洗漱、活动肢体等个人生活,配合浸浴、换药、按摩、功能锻炼等医疗活动,逐级增加,让患者逐渐摆脱病情重的心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这些对康复极为有利。

  2.5 适时适度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要求 医护人员在把握医疗护理常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病员对伤患、治疗、护理的认识与需求的不同,可提供相应的治疗、护理环境。

  (1)尽力满足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好的患者及家属的各种较高要求。

  (2)经济基础差的患者可通过社会募捐、医院减免、医护资助等方式满足治疗护理的需要。

  (3)文化修养较高的患者,需要耐心细致讲解治疗过程与注意事项。

  (4)文化水平低的偏远和贫困地区患者,需要反复讲明治疗、护理的目的,敦促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

(实习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