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成我国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风险和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性疾病。8月13日,在中国心脏大会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宣布成立。大会主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说,中国疾病谱已发生了非常大变化,如不加控制——
生活方式的明显转变,不仅引发了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危险因素,也使随之而来的心血管疾病呈持续快速上升态势,将成为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每年要花1500亿左右的经费用于心血管防治。
未来20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增770万
胡盛寿教授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传染疾病、老慢支等构成人口死亡主要原因。但在过去的五十年,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心血管疾病、肿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已构成了国家人口因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些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在不断地增加。
我国人口的整体健康教育水平比较低,不良生活方式等造成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不断上升,不加以控制的话,很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爆发性的流行。胡盛寿教授说,过去医学上讲流行,都是指一些传染病,现在把这个词用在慢性疾病,正说明它的危害之大。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教授在报告中说:今后20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数上升幅度将超过50%;血压、胆固醇以及糖尿病的增长趋势,导致心血管的发生数将额外增长23%。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将增加2130万,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将增加770万。
近几年,我国心脏手术例数增加明显。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能开展心脏手术的医院有694家,比2003年的477家增长约50%;心脏手术数量由2003年的76000例增加至2009年的157000例,增长一倍以上。
我国每年约50余万人心脏性猝死
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全国31家医院参加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心脏性猝死预防研究”得出数据:每年,我国约有50余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这是我国第一次得到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数据。
张澍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是西方工业国家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而心脏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美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在30-40万人/年。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原因,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心肌梗死患者75%可发生心脏性猝死。
该项目采用人群监测的方法,在北京、广州和新疆分别选取20.6万、14.9万、16.0万的城市居民,在山西选取16.2万农村居民,进行心脏性猝死发病情况监测。监测总人群共计67.8万,总死亡人数为2983人,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284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人/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此次调查还显示,在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44.6人/10万人和39人/10万人。
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由室颤引起的,大部分患者先出现室速,继而演变为室颤。华伟教授说,近十多年来国际上临床试验的结果充分证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能在十几秒内自动识别室颤和电击除颤,成功率几乎100%。
心率加快可增加成人心血管病风险
顾东风教授等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169871名≥40岁成人的心率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其中有93.4%的人接受了第二次调查。在平均随访约8.3年后,在有完整心率及其它相关危险因素的108534人中,共有6837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因为冠心病和脑卒中而死亡。其中男性3932人,女性2905人。
经多因素校正后发现,与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心率≥90次/分者,男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32%,女性发病风险增加23%。
此外,心率≥75次/分,可增加男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心率≥90次/分,可增加男性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发病风险。顾东风教授认为,长期心率过快可能是我国成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标志。但心率增快对人体健康与生命的危害更隐蔽,患者以及临床医生应给予足够重视。
心血管病防治重心生活方式干预
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严峻,但整体防治力量比较薄弱。
在中国心脏大会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宣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担任主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成立,表明了国家对心血管疾病流行问题的重视,中心将借助医改系列新政策,把我国对抗心血管病的防治重心从临床疾病手术、药物治疗,逐渐转向预防为主的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1、制定全国心血管病防治规划,开展政策研究,编制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
2、建立国家重要心血管病及其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随访信息系统,进行年度情况分析,发布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报告,预测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疾病负担、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
3、构建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网络,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探索适宜的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4、开展心血管病基础、临床、预防及管理的培训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
(实习编辑:李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