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最令人担忧的一个现象是年轻化趋势。在我院住院的心肌梗塞患者最年轻的只有24岁,在临床上我们看到,30岁左右发生心肌梗塞、脑梗塞和脑溢血的患者越来越多,17%的患者年龄小于50岁。2008年1月,北京市公布了一项历时三年的调研结果,有近一成的未成年人血脂高、血压高,究其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造成的。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从早开始”这个警钟该敲响了,这绝不是骇人听闻,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血管内的“粥样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源头”,那么,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呢?血液长年累月在血管中一刻不停地流动,血管内皮难免会有损伤,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内皮的损伤处发生沉积,并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逐渐在内皮下层形成富含脂肪的泡沫细胞和脂肪条,逐渐扩大融合成片,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的像小米粥样的斑块。研究表明,遗传因素、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粥样斑块”的发生有关。冠状动脉里的粥样斑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硬斑块(也叫稳定斑块),一种是软斑块(也叫不稳定斑块)。硬斑块内含有较少的脂肪,表面覆盖着厚而坚硬的纤维帽,这种斑块比较稳定。相反,软斑块的纤维帽比较薄,内部脂质含量大,容易破裂。软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急症。

  那么,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物质充裕而同时工作和竞争压力增大的时代,怎么做才能使血管里不长或少长“粥样斑块”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每天要有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最好每天坚持40分钟的步行或球类运动。饮食选取瘦肉、鱼、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少吃油炸类食品和动物内脏、蛋黄、过甜、过咸食物,戒烟限酒,控制食量。也就是说,做一个爱动的人,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一个能够控制饮食的人,一个懂得劳逸结合的人,心血管病自然就会离你很远。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这三大危险因素,八成心血管疾病都可预防,维护健康的钥匙就在自己手里。

  我们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第一个环节,学会与高血压“和平共处”尤为重要。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高达1.6亿多,却只有1/3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知晓率低”,而仅有一成多的患者接受治疗—“治疗率低”,治疗达标的只有6%~7%—“控制率低”,这就是所谓的“三低”特点。

  如果已经有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人也不要灰心,除了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外,还要从改善并且优化生活方式入手,这是带有治“本”性质的有效举措,如果抱着侥幸心理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那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