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类型,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硬化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进而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甚大,是中老年人主要的病死原因之一。
年龄和性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两个不可控制的先天性因素
据对北京地区35岁以上的70万人的调查显示,冠心病和脑出血的发病率每隔10岁增高3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也加快。在性别上,女性在绝经期前由于受卵巢激素保护,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很少得冠心病和发生心肌梗死,50岁以前心肌梗死的男女比例是9:1;但是5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萎缩,心肌梗死病人也随之增加,60岁时男女比例为3:1;到70岁时,男女患病的比例接近1:1。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人也容易患病,且发病年龄较早。
后天性因素更具危险性
虽然家族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改变的,但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并不占主要地位,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因素的作用,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肥胖、运动太少、心理紧张等,这些后天因素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而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一项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和武汉等地调查40岁以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资料显示,年轻人冠心病发病率不断攀升,4.3%的冠心病患者年龄不足40岁,这些人群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喜欢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饮食,加上工作紧张、体力活动少)是其患病的主要原因。
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
●主动脉硬化 常无症状,但如果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或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均可迅速致命。
●冠状动脉硬化 冠心病者,若管腔狭窄达75%以上,则心肌缺血缺氧,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脑动脉硬化 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或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卒中,表现有眩晕、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失语、意识丧失等;也可引起脑萎缩,表现为精神、行动失常,智力和记忆力减退,以至痴呆等。
●肾动脉硬化 常引起夜尿频繁、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
●下肢动脉硬化 引起血管腔狭窄,严重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甚至可发生坏疽(坏死)。
构筑四大基石,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预防,也可以逆转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的病理过程,如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已有病变是可以部分逆转或消退的。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定要树立长期防治的信心。其一是要积极配合以医生为主导的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药物干预和控制,其二是以高危人群和患者本身为主导的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或饮食习惯的非药物干预。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1.合理膳食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初级、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全过程。
(1)膳食总热量不能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保持体重指数(BMI)在18~24之间[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并尽量用植物油作为食用油。
(2)超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宜低脂饮食,限制酒及含糖食物的摄入。40岁以上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蟹黄、动物的内脏、鱿鱼、奶油及其制品。如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
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能将引起胆固醇升高的脂肪酸水平降低约三成:减少奶类食品的平均摄入水平能将脂肪供热比例从36%降至24%;相反,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类、豆类等食物能够提供对预防冠心病有益的各种营养素。
(3)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尤其冠心病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要同时限制食盐摄入。
2.适当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轻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运动也能提高心脏最大输出量和增加从血液摄取氧的量。此外,在体重中度超重并习惯久坐的人中,运动还能提高饮食治疗调整血脂的效果。
体育活动的适当强度和持续时间应与个人的情况相匹配即个体化方案,以适合每个人的体力水平、心脏功能状况和个人所喜爱的不同活动。对老年人来说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活动。
运动要坚持三个原则: 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地、循序渐进地、因人而异适度地运动,过度运动反可造成心血管意外或猝死。
3.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红葡萄酒(干红)少量饮用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长期多量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提倡。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五大策略全面应对心血管疾病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总体上,可从五个层面全面构筑心血管疾病的防线。
1.防危险因素(初级预防)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防发病(一级预防) :重点是综合干预和控制多种危险因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3.防事件:已发病者应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
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基础是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其引发的新鲜血栓形成。因此,防事件的核心在于“两防”:其一,对于稳定斑块的患者是保证其斑块继续稳定,不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对于不稳定斑块,是促使其向稳定转化。目前已有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还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等作用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其二是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预防用量75毫克~80毫克,每日1次。但对于不稳定心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第一次阿司匹林剂量不应小于150毫克,嚼碎服下,以便尽快起作用。但应注意,有溃疡病史者尤其是老年病人应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4.防后果: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干预,尽可能挽救心肌,挽救生命。
5.防复发(二级预防) :重点在于预防心肌梗死等事件的再发,并维护较好的心血管功能。循证医学证明,下述“A、B、C、D、E”防线具有重要意义,因涉及用药故应严格遵从医嘱。
A:①阿司匹林;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①β-受体阻断剂;②血压控制。
C:①降胆固醇;②戒烟。
D:①控制糖尿病;②合理饮食。
E:①运动;②病人教育。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何文卓)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