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但是,由于人们饮食结构不合理,被医学界称为“隐形杀手”和冠心病“元凶”的高血脂,在侵害着人们的健康。
专家历数高血脂的“七六四三”,揭开高血脂的面纱,帮你把握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血脂。
高血脂六大危险因素
一般来说,人体血管表面的上皮细胞对血管有“密封”的作用,血脂无法进入血管壁。那到底是何方神圣帮助血脂突破这重屏障,侵入血管壁的呢?对此,医学界经过了多年研究,归纳出以下六大危险因素:
第一位:吸烟。
吸烟已被证实为导致高血脂的头号危险因素。因为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逐渐损伤血管的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间的缝隙增大。这样一来,血脂随血液流经这段血管时,就能像水中的泥沙一样通过上皮细胞的缝隙,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血栓。
第二位:高血压。
血压过高,使血管上皮细胞长期受到高压冲击,发生变性、功能减退,从而让血脂伺机进入血管壁。
第三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过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血脂。它能够在血管壁内外自由往来,因此可以把已在血管壁中沉积的血脂重新“搬”出来,“逆转血脂在血管壁中沉积的过程”。但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都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有影响,比如吸烟、缺乏运动就会使其含量减少。
第四位: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如果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中男性发病早于55岁,女性早于65岁),很有可能其本人基因上也有缺陷,天生血管内壁功能不好,同样有可能导致高血脂。
第五位:糖尿病。
糖尿病对血管壁上皮细胞的危害与冠心病相当,同样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第六位:年龄。
血管上皮细胞的功能也会随年龄渐长而退化,当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就要注意积极防治高血脂。
专家提醒:凡是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都应该高度关注自己的血脂情况。
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由于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等到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等症状时,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发作,已悔之晚矣。
四方法教你远离高血脂人群
40岁以上者每年查血脂:
如果经常出现头晕、健忘、体力下降、睡眠不安、胸闷气短等现象,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血脂状况。
专家建议:在20岁、25岁、30岁、33岁、36岁、39岁、42岁各检查一次,以后每年测量空腹血脂一次,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
如为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半年至少测定一次血脂。
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小时内检测血脂。
3周后复查才可确诊:
体检查出血脂高不一定就是患了高血脂症,检测数据受近两周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波动影响,未必能反映出你的血脂真实情况。
当人们生活无规律、饮食无节制时检查血脂,有可能就超过指标。
专家建议:隔3周后再去复查一次,如果指标还高那就可以确诊。
专家指出,高血脂症不在于药物的使用,而在于如何阻断高脂血症的形成。使用药物治疗高血脂症有一定的规范,首先一定要先做到严格的饮食控制、戒酒、戒烟和运动与减肥,这需执行3到6个月;之后再复验,如仍旧未改善,才能考虑使用降血脂药物。
吃降脂食品防血脂升高:
俗话说“病从口入”,预防高血脂症的发生首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嘴。
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食物的胆固醇全部来自动物油食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和脑等,含胆固醇较高,应忌用或少用。
做菜少放油,尽量以蒸、煮、凉拌为主。少吃煎炸食品。
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所以应严格限制甜食的摄入。
保持良好心态应对压力:
身体状况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也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和遗传,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改变的因素是那些不健康生活习惯。
专家建议:戒除烟酒,坚持体育运动,减轻体重,防止肥胖,特别是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轻松良好的阳光心态,应对工作生活中的身心压力。
七项血脂指标
血脂检查单中,究竟有哪些指标,如何才算是异常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
总胆固醇(TC):
正常范围在5.23—5.69毫摩尔/升。如果超过5.72毫摩尔/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甘油三脂(TG):
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0.56—1.7毫摩尔/升。如果超过1.7毫摩尔/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果低于0.56毫摩尔/升,称为低TG血症。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1毫摩尔/升。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范围是低于3.12毫摩尔/升。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2.6毫摩尔/升以下。水平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脂蛋白(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300毫克/升。浓度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浓度降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磷脂(PL):
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磷脂还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正常范围在1.3—3.2毫摩尔/升。增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
另外,它对于未成熟儿(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症出现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游离脂肪酸(FFA):
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因此,不能凭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正常范围在0.4—0.9毫摩尔/升。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等;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三类调脂药物
高脂血症是罹患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因此,在这些疾病的防治中,不可忽视对高脂血症的治疗。调脂药物是常用而有效的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合理选择,积极配合饮食及运动疗法,并根据血脂变化调整剂量,才能使其充分发挥降血脂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积极效应。
调脂药物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主降胆固醇的药物,常用的有消胆胺、降胆宁、丙丁酚、弹性酶等;
第二类为降胆固醇兼降甘油三酯的药物,以他汀类为主,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及血脂康等;
第三类为主降甘油三酯也可降胆固醇的药物,常用的有烟酸、氯贝特、苯扎贝特、益多酯等。
(实习编辑:李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