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是消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该病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因此,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对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针对疣状胃炎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诸如名称混乱、因机不明、治则不一等问题,需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充分重视,并加以改进。
中医治疗胃炎特色:中药泡脚治胃炎
■统一名称
疣状胃炎主要有上腹痛症状,此外还有腹胀、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还有一部分患者无症状,这些与一般胃炎没有特异性区别。目前中医临床在诊断方面,基本上是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为主,借助内窥镜检查根据胃黏膜的形态改变而确诊,诊断该病并不困难。
但是,长期以来,医学界对疣状胃炎的认识十分粗浅,且存在很大的分歧,以至于命名也不一致。在英文文献中,该病有varioliform gastritis、completeerosions等多种名称。在1990年胃炎分类悉尼系统发布以前,多数人称其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并认为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在悉尼系统中,该病则被视作为普通慢性胃炎的一种内镜下表现,属于内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类别。而在ME-DLINE能检索到的文献中,对该病最多的称呼是痘疹样胃炎,疣状胃炎这一名称几乎很少在英文文献中出现。我国和日本的大部分学者习惯根据该病典型的病灶形态特征称其为疣状胃炎,但最近有较多地使用糜烂性胃炎的趋势,也有很少或极个别人使用痘疹样胃炎。
小编推荐:浅表性胃窦炎的三大疗法
从我国近些年的文献来看,无论中医和西医,对疣状胃炎的名称的认识存在着严重混乱的现象,大多数以疣状胃炎命名,其次以糜烂性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或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命名,极少用痘疹样胃炎、痘疮样胃炎。查阅CHKD期刊全文库中1994年1月~2005年1月的国内文献发现,称疣状胃炎者161篇、称糜烂性胃炎者143篇、称痘疹样胃炎者4篇、称痘疮样胃炎者1篇。名称的混乱无疑阻碍了疣状胃炎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深入,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规范辨证
中医并无疣状胃炎的病名,该病根据临床症状多归属于“胃脘痛”。目前各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的顾庆华认为,据症状及胃黏膜特征,该病与胃痈相似,病因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加之情志不遂等,导致热毒蕴结胃腑,气血郁滞,络脉不畅,血败肉腐而成。唐山工人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司雁菱医师等根据该病患者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表现出上腹不适、疼痛、反酸嗳气、餐后饱胀或恶心的症状特征,认为该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因主要是脾胃素虚,郁而化热,热腐血瘀。还有人对650例该病患者进行辨证分析,发现湿热内蕴、肝脾失调和气滞血瘀是主要的病理变化。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