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胃的黏膜层发生了炎症。早期的病变比较表浅(浅表性胃炎),长期发展下去,病变继续深入,损害到黏膜内的胃分泌腺体(萎缩性胃炎),但病变仍在黏膜层。很多因素会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曾经有个幽默说,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某天早晨在路上相遇,他们都为对方起得早而感到惊讶。穷人说这么早出来是为了找到食物来对付胃口。富人叹了口气说,我正好与你相反,我这么早出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胃口来对付食物。
富人的胃口好坏,当然与我们无关,但我们这次要谈论的话题——慢性胃炎,却与胃口有关。慢性胃炎相当常见,目前虽缺乏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否会演变成胃癌?如何正确面对胃镜检查?慢性胃炎患者应该如何选药和食疗?
慢性胃炎这一病名虽然早在270多年前就被提出,但致其声名大噪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纤维胃镜的应用不仅使黑洞洞的胃被照得通明透亮,还可同时取出小块黏膜组织在显微镜下做病理检查。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
慢性胃炎并非整个胃都发炎,准确地说应该是胃的黏膜层发生了炎症。早期的病变比较表浅(浅表性胃炎),长期发展下去,病变继续深入,损害到黏膜内的胃分泌腺体(萎缩性胃炎),但病变仍在黏膜层。
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不适和饱胀,其特点是饭后这些症状加重,空腹时反而舒服,此外嗳气、吐酸、食欲不振、乏力也较多见,上消化道出血亦不可忽视。
慢性胃炎的分类多沿用我国消化内镜学会制定的标准,分为浅表性胃炎(含出血性、糜烂性、疣状等特殊类型)与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多以胃镜所见做诊断,其实诊断的金标准应该是黏膜的病理诊断。
这么多人同患一种病,提示原因众多或有流行因素存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内忧种种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也增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硬化随之加重,胃黏膜的小血管也不例外。管腔被堵,使胃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屏障功能弱化,使老年人易发生胃炎。因而有学者认为,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随着年龄改变而改变的疾病。
胆道手术、十二指肠疾病、幽门功能不全等因素造成幽门关闭不全,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这些碱性的“不速之客”也会损伤胃黏膜。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血中可检出胃黏膜某些成分的抗体,说明免疫机制(即“自己破坏自己”)也有一定的作用。
外患多多
胃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器官,也是食物、药物、毒物等经口进入人体后停留的第一站。
饮食方面,过热、过冷、过粗、过咸的食物及嗜烟嗜酒等,均可成为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在动物身上的试验数据显示,46摄氏度以上为对胃有害的温度。我国不少地区有热饮、热食的习惯,为了保护我们的胃,“趁热吃”的习惯似乎得适当降温。但是,降得太低也不行,因为过冷的饮食对胃黏膜也有损害。另外,过于粗糙或因牙齿缺陷而咀嚼不全的食物,匆匆咽下亦可得病。据推测,过咸的汤料是某些地区胃炎乃至胃癌高发的原因,腌咸菜也不例外。长期嗜酒可发展成慢性胃炎,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也容易发生慢性胃炎,这可能是我国青年人患慢性胃炎的值得注意的原因。
药物方面,有不少对胃黏膜也有刺激性,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保太松等。
由于解剖上的联系,患慢性牙龈炎、齿槽溢脓、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时,含细菌或其毒素的分泌物随唾液和食物咽下,久而久之可引起慢性胃炎。在生物性因素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幽门螺杆菌(简称HP)。HP是一种呈弯曲状或S形的微需氧菌,因多定居于胃的幽门而得名。多系早年随污染的水与食物经口进入胃内。在胃内HP紧贴在上皮细胞和黏液层上,分泌多种酶和毒素,损害胃黏膜引起炎症。在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高达60%~70%,是胃炎初发和进展的主要因素,如不根治,慢性胃炎将很难治愈。
以上分析了慢性胃炎的各种病因,是希望大家能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很好地配合医生,才能把胃炎治好。
(实习编辑:陈占利)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