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学派就将癌症形容为“螃蟹”,借以比喻其四处扩张的形态和横行霸道的气焰。进入新世纪以来,这只“螃蟹”不仅成为法国人死亡的“头号杀手”,而且已升级为世界级的“死神”。面对这个继续疯狂肆虐的古老祸患,除了用更先进的医学手段回击,如何科学选用食物、避免癌从口入,也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挑战。

  在癌症发病过程中,哪些食物是“帮凶”,哪些能起到预防作用,哪些能修复受损的细胞功能?5月期的《新观察家》杂志介绍了法国著名癌症专家大卫?凯亚特教授的新作《抗癌的有效食谱》(以下简称《食谱》),该书呼吁人们改变生活习惯,关心自己的餐桌,遏制癌病的发展。其中提到的一些新发现和新观点,已在法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改生活方式可防三成癌

  《新观察家》的报道指出,癌症危及五成法国男性和三成法国妇女的健康,但癌症之祸没有国界。全世界死亡率比较高的8种癌症分别是:前列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口腔癌和咽癌、淋巴瘤、膀胱癌、肾癌。《食谱》中形象地介绍了恶性肿瘤细胞的发生过程。一个健康的身体,随时处在生与死的动态平衡之中。细胞到了一定的时限,就开始有计划地走向死亡。如果某个细胞逃脱了这个过程,并且不断分裂,癌变也就由此发生了。其实,人体内各个部位都有恶性细胞发生,唯有极少数的“坏分子”能在肝、肺等器官内落地生根,而这些细胞有时需要在人体内“潜伏”若干年后,有时甚至在15年后突然对人体发起“致命一击”。

  恶性细胞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其原因医学界迄今为止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有一些因素已得到公认,比如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的一些因素:基因遗传、环境污染、高压线干扰、残留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因此医学界认为,约三成的癌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是可以避免的。

  鱼类不都是健康食物

  凯亚特教授说,病人们总是问他,该吃什么去防癌,或者哪些致癌的食物不该吃?他认为,不可孤立或绝对地讲哪种食物会致癌,哪种食物能防癌,因为餐桌上的“组合是无限的。”特别是,每个人在食物和癌症危险面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大家的基因和遗传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开出的食谱不能保证对每个人都有效。而《食谱》的目标就是,将癌症与食物之间、一些真的、假的以及尚无定论的联系告诉读者,然后针对个人的情况,从“管好嘴”的角度提出一些简单易行的建议。《食谱》介绍了100多种“危险”或“有益”的食物。凯亚特教授强调,大众首先要做的就是遵守一些通用的“清规戒律”,例如不吸烟,少食盐,少吃高温烧烤等。烹调方式的工具也很重要,而且每顿饭不可吃得太饱。如有可能,每天至少坚持30分钟体育锻炼等。

  与此同时,凯亚特教授还指出了公众的几个误区。

  1.鱼类不都是健康食物。各种鱼类,无论人工饲养的,还是野生的,因为“它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食物”,难免受到污染,有些鱼体内还含有致癌成分。凯亚特教授要求,要注意严格选择它们的产地。他主张远离肥鱼,如鲑鱼、红金枪鱼和箭鱼等,而一些瘦鱼更有利于健康,像鳎鱼、剑鱼和比目鱼等。

  2.红肉和结肠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真正对健康不利的是带血的红肉,比如黑猪血香肠。

  3.与此前法国癌症研究院的结论相反,他认为葡萄酒是不致癌的,适度饮酒,尤其是红葡萄酒,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不但抗癌功效卓著,还能阻止肿瘤的演变。

  石榴抗癌比红酒强

  凯亚特教授还特别推荐了以下几种抗癌食物。

  石榴:石榴汁和石榴皮具有充分的抗氧化作用,是预防癌症最有效的食物之一。它的抗癌作用比红酒和绿茶高三四倍。对于男士来说,能减少前列腺癌变;对于妇女来说,能极好地预防某些乳腺癌。

  生姜:生姜能阻止多形态的癌细胞扩散,并最终将其摧毁。为让其有效成分充分地发挥作用,凯亚特教授建议,将其与橄榄油和黑胡椒搅拌,作为调料品加入其他食物中食用。

  绿茶:绿茶含有抗氧化物质,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抗氧化物质能杀死癌细胞,减少癌细胞在体内的播散和转移。

  蒜或洋葱:都是抗癌、抗病毒、抗氧化的食物,解毒效果极强。它们预防胃癌和结肠癌的效果明显(可降低40%的风险)。但大蒜或洋葱若没有被捣碎或切成小块,功效就不能完全释放出来。

  可可:在极辣的黄辣椒和可可中可以找到五羟黄酮。它是黄酮的一种,能减少与吸烟有关的癌症。

  海产品:在海产品、瘦肉、谷物、奶制品等食物中都含有硒。硒具有不错的抗癌作用,能减少或降低胃癌和结肠癌,尤其是前列腺癌的危险。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在与“螃蟹”的斗争中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由此证明癌症不是不可战胜的。从临床方面来说,X线疗法、化学疗法、新分子疗法对恶性肿瘤都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成为越来越有把握的治疗方法。

  目前,人们期待给癌症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是:特别是针对个体的靶向药物,以及疫苗的早日问世。凯亚特教授坦承,科学是不完整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一些有定论的事情还需求证。因此,在战胜癌症的道路上,人类还需要不断地认识、研究和探索。

(责任编辑:王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