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抗癌食品”这个词开始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多食品都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提出了抗癌的口号,人们对打着这类旗号的食品也是青睐有加。但最近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却提出,“抗癌食品”可能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抗癌食品”受质疑
最近,《纽约时报》和《消费者报告》分别发表文章,对抗癌食品提出质疑。比如,以前有研究说食物纤维、水果蔬菜可以预防大肠癌和其他癌症,但后来有研究却认为,这些可能是无效的。今年5月公布的一个研究说,患早期乳腺癌的妇女吃低脂饮食,可使癌症复发率降低20%。但科学家表示,这个结果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证实。另外,过去的研究认为,水果蔬菜中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维生素C等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具有防癌功效。但一项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不能降低吸烟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是否在食物里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可能演变为癌症的大肠息肉也没有预防作用。
在美国,“抗癌食品”概念很受人们的欢迎。但记者发现,无论是天然食品还是人工制剂,没有哪种产品打着抗癌的标签。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食物抗癌研究几乎都没有定论,厂家若在产品上加注抗癌功效,可能会吃官司。而“没有定论”,正是抗癌食品的“致命伤”。美国癌症研究院癌症流行学和基因学部门的斯凯兹金教授认为,一种食物是否抗癌,可能需要七八年的研究。现在说食物能抗癌,还缺乏明显证据。
“抗癌食品”概念断章取义
美国人提出了疑问,那么,中国的癌症专家又怎么看待“抗癌食品”呢?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张宗卫认为,“抗癌食品”这个概念之所以出现,是人们对科研成果断章取义了。他告诉记者,众多的医学研究机构都在寻找能够战胜癌细胞的物质,而这些物质最初来自自然界。医学家会研究自然界中各种可能的物质,看看其中的各种成分对癌细胞有没有作用。如果可能有作用,再提纯进行下一步试验。如果反复试验证实有用,就可以考虑将其制成药物了。这些物质有不少都来自人们的食物,当某种食物中的某种物质被医学家发现可能有抗癌作用时,这一成果很可能会被公布。但是,当医学家看到这些成果时,老百姓也获知了,从而断章取义,认为某种食物有抗癌作用。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某种食物中有抗癌物质,那不就是“抗癌食品”吗?其实不然,还要看有没有抗癌效果。就像某些蔬菜里确实含有能降血压的物质,但降血压物质的含量非常小,如果通过吃菜来降压,每天至少得吃好几斤以上,而且作用还比较轻微,所以这样做行不通。同样,即使某些食物中有抗癌物质,含量也很少,不能靠吃它们来抗癌。
问题又来了,如果把食物中的抗癌物质提炼出来,不就是抗癌食品了吗?对此,张宗卫认为,如果把抗癌物质提纯出来,最后做成的应该是药品。药品有没有副作用,又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既能对抗癌细胞而副作用很小的物质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医学家一定会把它制成良药。
抗癌不能寄希望于食品
张宗卫指出,现在很多人想靠天天吃抗癌食品预防癌症,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抗癌不能寄希望于食物。
第一,避免感染与癌症明确相关的病毒、细菌,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才能减少患癌可能性。比如,子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再有,苯丙芘、亚硝胺等化学物质都是明确的致癌物。而任何食品都不能避免相关的感染,也不能消除化学致癌物。
第二,大多数癌症的发病原因不是单一的,没有一个必然的致癌因素。现在大家经常说放射线会致癌,但它对有的人可能没有影响,对有的人来说则会增加患癌几率,这属于个体差异。而现在所谓的抗癌食品研究都没有考虑这种个体差异。
第三,既然是“抗癌食品”,就应该有的放矢。假如致癌因素已经明确,并且能用食品来抑制,才可能有抗病食品。不过,即使是流行性感冒,病因非常明确,但也没有能完全抵抗它的食品,我们还是要用疫苗来预防。绝大多数癌症的发病因素还不明确,因此,“抗癌食品”只能“无的放矢”。像灵芝,常被炒作为抗癌食品,但至今没有明确的研究认定它能杀死癌细胞。假设灵芝真有作用,就应该明确它能对抗哪种癌症。
合理饮食才是防癌之道
那么,到底该怎么看待饮食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呢?张宗卫认为,饮食结构中动物脂肪、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增加,粮、薯、豆类等植物蛋白质和纤维素摄入量减少,主食吃得太精,蔬菜水果摄入不足,都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在我国低发的癌症呈高发走势。说到底,原因是饮食不均衡。因此,抗癌不能寄希望于多吃某种食物,而是要注意均衡饮食,保持正常免疫力。
对于如何合理饮食,美国癌症协会强调,应该吃不同种类的健康食品,而且重点要放在植物类食品上:每天吃5种或5种以上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多吃全谷物食品,少吃精加工谷物食品;少吃红肉,特别是高脂肪肉类;选择能让人保持健康体重的食物。美国癌症协会的观念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主流观念,即:在食物与癌症的关系尚不明了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健康饮食,而不是一味寻找抗癌食品。
(责任编辑:王慧明)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