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以前,中国人从他国引种的可食植物有多种,番薯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它被引种到中国的过程也颇具传奇性色彩。

  番薯为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地为美洲中南部。十五世纪末,西班牙人到达中南美洲,不久,便把番薯引种到西班牙和一些欧洲国家。十六世纪西班牙人统治吕宋(今菲律宾)时期,又把番薯传播到吕宋。十六世纪末,因经商而往返于吕宋和中国之间的福建人陈振龙,有感于番薯易于栽种、产量大、味香甜、可代粮等诸多优点,想到倘若把它引种到中国,将大大有助于解决中国缺粮地区的民食。可是,当时吕宋的西班牙统治者禁止人们把番薯种外运他国。陈振龙经过一番思考和准备,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把生长期的番薯和麻绳扎在一起,带上航船并妥善培育,成功地将番薯苗运回到福建长乐家乡。陈振龙和家人随即进行栽种,结果生长良好,收成丰硕,全家人为之兴奋不已。继而,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把试种收获的番薯送呈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陈述了番薯“生熟可茹”、“功同五谷”、“民生所赖”等多方面优点和益处,提议推广栽种,以解决民食和备荒。金学曾看到并品尝了前所不知的番薯之后,欣然同意陈振龙父子的提议,传谕福建各县推广栽种番薯,结果均获得好收成,对救荒充饥产生了很大作用。人们感念金学曾支持推广栽种番薯之功,特将它命名为“金薯”。

  后来,陈振龙的子孙后代把番薯的薯种和栽种农艺陆续传播到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以及其他许多地方,都获得良好满意的结果。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专门撰写了《金薯传习录》,记述其祖先从吕宋把番薯引种回国的事迹,同时也叙述了金学曾推广番薯种植及其传播各地的情况。各地居民起初对番薯感到新奇,所以给它取名也不一致,如番薯、朱薯、金薯、红薯、白薯、红苕、甘薯、甜薯、山芋、地瓜等等。

  番薯传入中国后,主要供食用,古人逐渐发现它对人体有诸多益处,如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防便秘等。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近十多年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番薯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后,发现番薯的多种有益成分,对人体健康与防病有明显的功效。红心番薯含多量糖类、b-胡萝卜素、胶原粘液物质,还含有硫胺、赖氨酸、钙、镁、钾等,因此,番薯能减少人体血管脂肪沉积、维护动脉弹性、保持关节腔润滑及皮肤滋润;番薯属碱性食物,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其所含纤维素和果胶,能防治便秘;所含钾元素,对高血压、中风有辅助治疗作用;所含脱氢异雄固醇,具有排毒防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在列出的“最佳蔬菜”之中番薯名列榜首。

  番薯皮含碱量多,若连皮吃太多,可使胃肠不适。番薯被黑斑病菌感染后,会产生“番薯酮”、“番薯酮醇”,使薯皮出现黑褐色斑点,此种番薯对人体有害不可食用。

(责任编辑:刘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