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军区福州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阳 农

  67岁老人朱素钦15年前就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后来又查出患有肺癌。一开始她接受不了。家人为了不刺激她,在她出院回家后,凡是与“癌”相关的语言和事物都尽量避免。尽管如此,朱素钦老人还是觉得憋得慌,整天郁郁寡欢。后来,经医生推荐,她经常参加“抗癌乐园”活动。“抗癌乐园”是许多癌症患者聚集在一起交流的平台,在这个组织里,有很多像朱素钦老人一样患乳腺癌的,也有患胃癌、肝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患者。在“抗癌乐园”里,朱素钦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倾诉对象,没有了自卑,也没有绝望,有的是相互鼓励、正视癌症,渐渐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参加“抗癌乐园”以来,朱素钦老人的身体并没有如医生预期的那样,只能活5年。她不仅超过了5年,至今身体还是很硬朗,每一次的复查都无复发的迹象。这些年,朱素钦用自己是“过来人”的身份,为很多癌症患者加油、鼓劲,一起拾起生活的信心。也因此,朱素钦老人被评为“抗癌明星”。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病死的癌症患者中,80%以上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在结束常规治疗以后的康复期。

  癌症患者的康复包括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癌症患者一般在承受手术、放疗、化疗带来的一系列肉体上、精神上的打击和痛苦之后,面对的将是以后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遇到的问题会很多很多,例如预后转归问题、后续如何治疗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等。这些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问题交织在一起矛盾重重。但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担心转移复发这个生死问题,也就是精神压力是癌患者最突出的问题,需要切实的心理治疗。

  如果癌症患者因产生恐癌心理而形成了心理障碍,又不能及时克服,那么医生治病的任务会显得十分艰难,患者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疗效。在住院期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应付每天的打针、输液以及放疗等治疗方式的折腾,虽有心理障碍,但在医护人员的关切下,有同室病友的“衬托”,不良心理现象并不十分明显。出院以后,患者周围都是正常人,绝望、不公平心理渐渐显露出来,如果此时恰遇家人避免谈及内心的苦楚,更是加深了“不想活”的心理。


  同病相怜 相互鼓舞

  群体抗癌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起到完善和延续临床生理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作用。癌患者在抗癌群体组织中,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并肩战斗;他们相互提供最新信息,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有效地提高求医和问药的水平。

  在抗癌群体组织中,癌症患者之间贴心、知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抗癌成功者的亲身经历,这种言传身教的鼓舞对新病友是雪中送炭,很快会使新病友有了信心的萌芽,对癌的恐慌心理逐渐减轻,情绪好转,直至完全走出近乎崩溃的心理状态。

  有了以上的心理治疗基础,既使病情稍有波动,甚至反复,他们也会以自己经历过的切身体会和较高的应变能力来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不断地鼓励自己,努力做到超脱、乐观、平和,再加上老病友的及时疏导和启发,使抗癌大家庭中的新个体感到自己与癌魔斗争一点不孤独,完全有信心和勇气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这样,新患者逐渐变成了老患者,成为更新一批患者的知心朋友,于是,从这个抗癌大家庭中走出一个又一个抗癌成功者,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者!

  家属同参加更好

  在集体抗癌中,家属参与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患者一旦确诊为癌症后,家属同样会有悲观、恐慌、绝望的情绪,同样会出现不知所措,到处乱投医、盲目问药的失误举动,这反过来也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给患者增加更多的思想负担。通过群体抗癌的各项活动,家属和亲友同样在心理上得到调整,同样获得各方面的抗癌知识,同样提高了求医和问药的理性和水平。结果患者与家属在治疗全过程的方方面面都容易沟通,取得共识,配合更佳,组成了抗癌的战斗家庭。家庭内部的良好情绪和科学的抗癌行为,又进一步的影响患者,使治疗结果更加奏效。

  集体心理治疗能发挥和调动癌患者机体的积极作用,使患者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治疗,由坐以待毙转变为拼搏求生,由无能为力转变为大有作为甚至创造奇迹。

  事实正明,晚期癌症患者若每星期都参加一些与治疗康复有关的集体活动,其生存期要比单纯接受治疗的同样患者长。对此,应大力倡导“家庭式抗癌”、“群体抗癌”、“科学防癌,规范治癌”等理念,对于那些认为癌症就是绝症的患者,迫切需要向他们灌输“肿瘤就是慢性病”、“带瘤生存”、“适度治疗”的理念,激励他们的抗癌斗志,增加群体抗癌的交流机会。

()

(实习编辑:李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