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乙肝患者离肝硬化、肝癌有多远?

  A:人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 后,病毒持续 6 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 HBV 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 HBV 者中,有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婴幼儿时期感染 HBV 者中,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其 HBV 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 3 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

  儿童和成人 e抗原(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于 5 和 10 年后发展为非活动或低(非) 复制期的比例分别为 50%和 70%;在我国和亚太地区对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慢性 HBV 感染者自然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但有资料表明,这些患者可有肝炎反复发作。

  对一项 684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 2.1%。另一项对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平均 9 年 (1~18.4 年) 的随访,进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分别为 23%和 4.4%。

  Q: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A: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病毒载量高、HBeAg 持续阳性、谷草转氨酶(ALT) 水平高或反复波动、嗜酒、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 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等。

  HBeAg 阳性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 HBeAg 阴性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 3%,5 年累计发生率约16%;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 5 年病死率分别为 0%~2%、14%~20%和 70%~86%。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脾肿大等。自发性或经抗病毒治疗后 HBeAg 血清学转换,且 HBV DNA 持续转阴和 ALT 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

  HBV 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相关因素,HBsAg 和 HBeAg 均阳性者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单纯HBsAg 阳性者。

  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嗜酒、黄曲霉素、合并 HC或

  HDV 感染、持续的肝脏炎症、持续 HBeAg 阳性及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 持续高水平(≥105拷贝/ml)等。在6岁以前受感染的人群中,约25%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但有少部分与 HBV 感染相关的肝癌患者无肝硬化证据。肝癌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 病毒载量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幼年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应在定期复查的基础上,在传染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慎重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尽可能降低HBV载量。

  Q:乙肝患者如何积极治疗防止肝硬化及肝癌?

  A:台湾国立大学进行了一项评价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HBV DNA 病毒载量对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发现,肝癌的发生中,HBV感染比家族史更重要。

  HBV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根本因素,HBV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随着HBV DNA水平的增加,发生肝癌或肝硬化的危险性显着增加,HBV DNA水平与慢性乙肝所致死亡率密切相关,持续抑制HBV DNA的复制、可延缓肝脏疾病进展。

  重点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应定期至传染病专科医院检查,不要盲目相信广播、电视、街头广告及医托的夸大宣传,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才是改善预后的最关键措施。已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应重视生育期的垂直传播的阻断治疗。尚未感染乙肝的人群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的发生!

()

(实习编辑:朱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