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而我国被称为“肝炎大国”。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抗肝炎病毒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核苷(酸)类似物是口服的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效而方便,但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变异。最近形成的一部《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对于耐药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依据。

  制定“共识”的理由?

  我国是乙肝的高流行区,全国每年新增的肝炎病人有100多万,死于肝炎者约30万,可见,肝炎已成为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同时,我国约有1.3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几乎占全世界HBsAg阳性总数的一半,其中的四分之一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耐药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经抗病毒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持久应答,必须接受长期治疗,这必将增加抗病毒耐药的发生风险,随着抗病毒药物种类的增加,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变异的复杂性也将大大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对HBV耐药变异的相关概念和命名方法、耐药变异的检测方法以及耐药变异发生后的临床处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以便于学术交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方面的指南,为便于临床工作者间学术交流,《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全国感染病学及肝病学领域知名专家就HBV耐药变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

  参加“共识”制定的22位专家均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人物,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在目前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于今年2月16日形成了《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因此,该共识反映出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共识”说了什么?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病毒学基础、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变异相关概念及命名方法、核苷(酸)类似物常见耐药变异位点、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的检测与分析及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的临床处理。

  对于临床医生来讲,《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最大的看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对患者出现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变异后的处理原则进行了规范,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价值。同时,共识不仅强调耐药后的临床处理,对耐药可能出现的预测因素及预防策略也进行了总结。

  而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来说,要想减少耐药的发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合理选择用药的适应证:对免疫耐受期或非活动期HBV感染者,尤其是年龄较轻者,如不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治疗,则不建议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其次要遵医嘱按时、足量服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树立长期治疗的目标,不能急于求成。

  “共识”到哪里找?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将全文发表在《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第2卷第1期,且杂志光盘的视频栏目对该共识内容作了相应的讲解。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