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出台一年多,人们都已认识到慢性乙肝的正规治疗就是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也只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干扰素治疗,一种核苷类似物治疗。相比后者的不确定疗程和病毒变异,干扰素治疗由于其固定的治疗疗程、没有病毒变异风险和长期疗效而一度成为乙肝领域关注的焦点,然而,干扰素的短期疗效还比较低也称为大家的诟病,在2007年新年伊始的肝病论坛上,众多专家也积极讨论了如何提高干扰素,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疗效。
主持者为: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皇家医院 Graham Cooksley,参与讨论的专家主要有:北京地坛医院徐道振教授、北京302医院张鸿飞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窦晓光教授、北京地坛医院陈新月教授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巫善明教授。在提高干扰素治疗乙肝的疗效方面,各位专家一致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 选择治疗的最佳时机
虽然干扰素治疗乙肝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扰素治疗,也不是所有人进行干扰素治疗的效果都相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就非常重要。免疫清除期是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且也可以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转氨酶(ALT)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之间斗争状况,在转氨酶升高时往往表示机体免疫系统正在清除病毒,或者说处于清除期,因此,通常临床上主要通过观察转氨酶(ALT)水平的变化决定何时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更为合适。一般而言,转氨酶越高,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也越高。一般的规律是ALT>正常值的5倍,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以达到50%,ALT在正常值的2~5倍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可以达到38%,ALT<正常值的2倍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也可以达到31%。
2. 延长疗程
就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肝而言,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疗程优于24周疗程,另外,在治疗的监测方面,在治疗过程中e抗原定量监测对监测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更有价值,对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病人进行表面抗原(HBsAg)定量监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可能取得表面抗原(HBsAg)血清学转换。对于治疗48周取得HBV DNA应答、但e抗原还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的病人延长治疗是否能够达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或者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病人继续治疗是否可以提高表面抗原(HBsAg)血清转换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更长时间的观察。
3. 联合/序贯治疗
尽管目前的一些研究认为,同时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的方案并不能提高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但序贯治疗方案,尤其是先使用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后续联合治疗可能提高疗效,而且对于治疗前高HBV DNA水平的病人可以考虑联合治疗,此外联合治疗可能降低核苷类药物的病毒变异率,因此对联合和序贯治疗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大规模研究探讨。
4. 提高依从性,合理处理不良反应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就是血象改变,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如果副反应处理不当,或病人的依从性比较低,盲目停药,就很难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其实,这些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治疗初期,一般在4周内降至最低,而后稳定于这一水平,停药后就会恢复。治疗过程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通过适当减量,延长使用间隔,一般不需要停药,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渡过。对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是慢性乙肝治疗的重要部分。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而干扰素的足够暴露量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但在干扰素使用过程中。对自身免疫性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变化需要及时发现和进行有效处理。
小结
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时,应当通过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延长疗程,序贯或联合疗法和对不良反应的有效处理等来个体化地提高临床疗效,争取达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之后根据表面抗原(HBsAg)定量结果是否下降来考虑是否争取表面抗原(HBsAg)血清学转换。
(实习编辑:李杏)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