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进展性疾病,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展,病人的各项指标都会相应变化。因此,治疗方案也要“识时务”懂得“适时变通”,采用优化治疗方案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效用,使病人获得最大治疗效益。上海长海医院的万漠彬教授说:现在我们的使用的核苷类似物其实都需要优化的,因为不是100%的患者疗效都好,那些疗效不好的人就需要优化。优化治疗包括优选患者,优化药物和优化疗效“三优”

  优化之一:优选患者,看准时机再出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盲目的开头只能带来苦果。并不是所有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一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终生都不会发展成肝炎,这部分人不需要进行治疗;还有一些患者,虽然体内病毒水平很高,但乙肝病毒和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处于的“互不干涉,和平共处”的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向病毒发起攻击,此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只需定期做好监测,观察下乙肝病毒和肝功是不是出现“异动”即可。如果免疫系统和乙肝病毒没有出现“混战”,患者可稍安勿躁,静待时机。

  只有当乙肝病毒复制活跃,ALT大于正常水平(e抗原阳性的ALT大于2倍正常值)以上时,乙肝病人才需要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研究显示:对于HBVDNA小于十的九次方肝功能(ALT大于2倍正常值的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5年效果满意,有88.2%的患者肝功能正常,76.4%的患者乙肝病毒小于十的四次方,e抗原有82.4%的患者实现血清转化,而且耐药率低。由此可知,乙肝抗病毒这些事“时机未到不要参与,该抗时绝不能手软”。

  优化之二:优选药物,谨记三少原则

  一旦抗病毒时机到来,决定抗病毒治疗后,乙肝患者需要和医生商量后决定治疗方案。目前所有的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复制,并不能彻底杀死病毒。因此,乙肝患者需要做好心理、身体和经济上的准备,预备打一场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久战。万漠彬教授说:“我们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医生选药是有个准则的,第一要选疗效好的药,能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第二要选副作用小的药;第三要选费用少的药。就是要又有效,又安全,又经济,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坚持长期治疗。”

  优化之三:优化疗效,24周(半年)——乙肝治疗的“分水岭”

  “选对药”只是乙肝治疗“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行,病人体内的HBVDNA水平、ALT水平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所有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过程中都需要优化治疗方案,适时调整。

  24周(半年)是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间点,此时的检测结果对最终疗效和耐药率有非常重要的预测价值。这个时候,患者要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比如,当拉米夫定治疗到24周时,HBVDNA水平呈阴性,则可坚持单药治疗。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这些患者最终的疗效较好,远期耐药率也相对较低。但是如果此时的HBVDNA水平仍大于10的3次方,这时候就需要加用阿德福韦。因为阿德福韦跟拉米夫定是没有耐药交叉位点的,就是说这两个药分别抑制病毒的不同部位,因此联手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效更好,病毒出现耐药的几率更低。联合治疗相当于乙肝战场上“机关枪”联手“高射炮”,两者各司其职,一个负责近距离扫射,一个负责远程打击,使病毒没有机会喘息、反攻。

  以前的乙肝防治指南曾推荐过拉米夫疗效不好或耐药时,可以换用恩替卡韦。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陆续发表,2009年美国最新的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耐药患者,由于恩替卡韦长期治疗的耐药风险仍然很高,因此不建议换用恩替卡韦,而是应该加用阿德福韦酯,推荐联合治疗。

  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它们是同类的药物,所以治疗方案调整的时间点和策略基本上一致。经过恩替卡韦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HBVDNA仍呈阳性,也需要调整用药方针,加药治疗。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强调,“对于普通的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对于代偿性的肝硬化,都是可以采取优化治疗,能一个药解决我就不两个药,一个药解决不了的我才两个药,这个才是优化,又优化了疗效,又优化了不良反应,又优化了钞票,最终是使患者受益更多”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