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等单位联合推出的第二届乙肝患者调查结果日前正式公布。调查显示,乙肝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疗程仍存在错误认知。同时,乙肝患者的依从性急需提高。

  调查还提示,乙肝患者渴望疗效能预测。临床上倡导的路线图和乙肝患者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帮助患者做出正确预期。目前国际前沿领域推行的“4P医学管理模式”也有望帮助乙肝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

  治疗讲章法,切忌急于求成

  对于治疗的疗效和抗病毒疗程的高预期是不少乙肝患者共有的心理特点。反映了乙肝患者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近85%的调查者希望明确表示,除了希望了解疗效、副作用以及费用等信息外,也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然而,尽管有治愈乙肝的预期,他们的依从性却不高。

  对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乙肝患者除了避免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外,担心影响工作、就业,担心传染给家人也是患者开始治疗的重要动因。此外,由于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20-50岁之间,他们在发病前往往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他们一方面求治欲望特别强烈,另一方面又特别希望尽量减少疾病、治疗对生活的影响。

  受此影响,不少患者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近四分之一只能接受为期1年的治疗。当疗程超过患者的预期时,不少患者会要求医生更换治疗方案或者找其他医生寻求帮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

  尝试新模式,为预测提供依据

  事实上,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生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不仅关乎治疗效果,也关乎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疗效的预测,有助于他们保持很好的心态。如果患者对疗程存在先入为主、甚至是“急功近利”的认识。一旦目前的治疗方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会为他们能否坚持治疗埋下隐患。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表示,针对患者对疗效和疗程的过高预期,我们可以借鉴当前国际最新的“4P医学管理模式”,即强调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强调通过患者教育以实现患者对治疗的参与性(participatory)。

  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提示患者的基线特征,如治疗前ALT的水平、DNA的载量、HBsAg载量及基因型都会对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临床上也倡导采用替比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并参考“路线图”的方法指导患者用药。临床医生既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根据化验指标的变化,为患者预测疗效。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