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卫生部2003年8月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多万例,占人口总数的1.57%;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 9.8%,人数约为1.2亿;丙肝病毒携带者近3%。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肝病, 占全国死亡人数中的3. 65%。

  乙肝病毒是1964年被发现的,在此后的40年里,它成为了无数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全世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约3.5亿,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我国HBsAg阳性者约有 1.2亿,其中3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10%~30%的慢性乙肝患者经10年~30年可发展为肝硬化,约1%~5%的患者经20年~40年会发展为肝癌。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HBV(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占疾病死亡原因的第9位。HBsAg阳性的母亲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HBV,其中 90%以上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从而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因此,有效治疗慢性乙肝、降低HBV感染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且,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受到经济水平、医疗水平。免疫水平和高出生率等因素的影口向,我国主要的乙肝患者集中在农村。HBV感染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通过这种方式感染的幼龄感染者中,90%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的40%会发展为肝硬化,而且治疗非常困难。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会转为慢性肝炎,其中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也低于20%。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翁心华教授向记者介绍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播方式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医源性感染增多,这主要是一些医院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严格管理造成的,其中通过口腔科器械导致感染的病例增加尤其明显;二是一些青少年追求新奇和刺激,他们在一些不正规的场所文身,由于文身用的器械缺乏管理,通过文身器械感染乙肝的患者近年来显著增多。

  翁心华告诉记者,乙肝病毒是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慢性乙肝患者早期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视而耽误治疗,待到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阶段,治疗就非常困难了。

  更让翁心华担心的是,在中国,乙肝患者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承受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歧视。其实,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等同于乙肝患者,而且即使是乙肝患者,与之普通接触也绝不会被传染,因为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但是,出于商业目的,一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对乙肝传播途径的歪曲,以及对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为乙肝三步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必然性的误导,使很多人“谈乙肝色变”,造成了社会上对乙肝患者的歧视。2003年轰动一时的“周一超杀人案”就是这种歧视带来极端冲突的例证。缺乏科学意识的歧视给乙肝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患者在身体罹患乙肝的同时,精神上也罹患了忧郁症。歧视使得他们不敢及时到正规医院去治疗,这不仅耽误了其最佳治疗时机,也增加了继续传染的风险。

  也正是由于惧怕被歧视,很多患者不敢去正规的医院就诊,“病急乱投医”,盲目地相信一些广告宣传,这就使得他们在病痛和精神压力之外,又背负了第三座“大山”——经济压力。在著名的“肝胆相照”网站上有这样一个调查:治乙肝花了多少钱?回答“在1万元以下”的,几乎没有。一位传染病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患者脸色发黑,这是由于大量服用中药所致,因为很多中药里含有色素。岂不知盲目地服药,有时不仅对肝病的治疗不利,反而有害。特别是中国的乙肝患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易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王海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