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从中学时代开始,父亲就会经常突然冲进房间来检查我是否有在做功课,而我恰好又是个贪玩的小孩,所以经常手忙脚乱藏起漫画书的时候被他抓个正着。
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小孩子不懂事时必要的管教,可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依然有这样的生活环境,则会有另一番影响。
中秋刚过,许多身边的朋友都回了趟老家,也有许多朋友很快就从老家回来了。
问起原因,大部分人都说呆在父母家,第一天是公主,第二天是平民,第三天就成了乞丐。也有的朋友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所以日子可能一直没那么好过。
为什么我们从小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却在年纪增长的同时也感到越发抗拒?我想从一个很小的相处细节谈起:锁门。
你在家里的时候会锁自己房间的房门吗?我猜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锁门。
为什么不呢?大家可能会觉得一家人这么亲近,锁门感觉奇怪,父母会责怪,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对这样一个细节的处理方式,其实对你的心理健康和与父母的关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的来访者当中有若干位朋友都和我谈到过一个很典型的问题:房间不能锁门,所以父母随时可能进来,于是自己在家里时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空间与自治

在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放在真空中看待,认为一切都是来自主观的体验与选择。
可是人的心理与所处的物理空间也有千丝万缕联系。著名的人本主义咨询大师欧文·亚龙曾经提到过他的一个案例,来访者丧偶之后一直无法走出阴影。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位来访者,亚龙提出到他家里进行家访。
亚龙发现来访者家里放满了逝去妻子的物品:书本,照片,个人用品,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客厅正中央的单人沙发椅。来访者的妻子就是在这沙发椅上去世的。
整个房间都是关于她的,而关于他的东西却非常少。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来访者无法走出哀伤,因为他的生活全被妻子填满。
我们的生活环境通常可以映射出我们和生活伴侣的关系状态。这样的映射通常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日复一日的互动中逐渐塑造。那么上不上锁自己的房门,又映射出什么呢?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天生具有成长和向好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一个人是否足够自治,动力是否主要来自内在。人的动力有内在的和外在的(intrinsic vs. extrinsic),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力越是内在,我们就会越努力地执行自己的选择。
比如两个同样智商和个性的孩子,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努力学习,一个是因为对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另一个是因为父母会奖励自己的好成绩,那么前者很可能拥有更好的表现和结果,同时也会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发自内心的,依据自己意愿的行为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一个人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自我意愿,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维持一定的独立自治。
因为显然一个人如果没什么独立性,习惯了以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为动力来源,那么他可能很难澄清和坚持自己的个人意愿。
当我们不敢给自己的房门上锁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私人空间可以随时被进入,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独立自治。
不上锁的房门,象征着个人界限的模糊和缺失。
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我们本可以有很个人的私密的感受和体验,做任何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可是当这个房间随时面临被侵入的风险,我们的自发意愿也就随时面临这被批判的焦虑。

缺失的独立
当和我的那几位不敢在家里锁门的来访者谈到这种安排的影响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这样的几点:
第一,持续焦虑。在家里时持续地感到焦虑不安,有随时被撞见和被监视的恐惧。
尤其是当家庭关系产生冲突时,由于不能锁门,所以冲突感会一直蔓延到自己的房间里,因为冲突随时可能因为父母的进入而继续存在。
引用一位来访者的话,「想哭都不敢哭」,虽然心情难过,但是被父母发现哭泣的恐惧更强。
第二,不接纳自己。在缺少了明确界限,没有私密空间自由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感受时,许多人无法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因为即使独自一人呆在房间里时,也会强迫自己做出符合父母期待的样子来,而这些期待和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喜好往往是相冲突的。
这些想法可以是想看漫画的愿望,想哭想笑想放松的感受,也可以是想思考想关注自己的意图。
我们会容易认为在父母眼里这些事情是没必要的,没价值的,而这种被否定的风险随时存在,所以我们逐渐失去自我接纳的能力。
第三,犹豫不决。因为缺少心理上的私密性,时刻承受自己想法和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感受,许多人会因此缺乏判断力,在很多问题上无法做出选择。
发自内心的感受会不断被质疑和否定,所以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会徘徊纠结,无法在自己的渴望和父母的期望之间做出抉择。
这些问题由此又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状况,比如和父母产生互赖关系(codependency)。
在互赖关系里,一方会过度依赖另一方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因为依赖方缺少自我,无法从内在自发的角度去做出选择。
因此依赖方可能会体验到强烈但不稳定的关系,对独处的极端排斥,自我需求的忽视,过度渴望他人认可,欺骗和自我欺骗,以及低落的自我价值。
简而言之,不锁门的安排,让一个人在家庭关系当中缺少了合理的界限和独立性,从而失去了足够私密和自治的空间来让自己的自我获得成长。
让关系进化
我想或许你依然会觉得锁门是一件令你不好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小都不需要这么做,现在要锁门自然会觉得有些奇怪。
在我看来,锁门的意义一方面是现实层面的考虑,另一方面更是关系上的象征意义的实现。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锁门能够让自己获得一个足够安全的,相对不容易被打扰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有利于自我意识,自治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
而从关系的角度来说,锁门则更是一种对亲子关系的重新定义和调整,让关系从孩子与父母进化到成年人与成年人。
你需要明白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虽然父母经常很渴望你一直是孩子,因为这样让他们感到安全,对你有掌控。
我们和父母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命阶段的切换,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亲子关系的不断进化是必须也是必然。
自治性(autonomy)是我们从孩子成长为独立成年人过程中必须获取的属性,锁门的象征意义即在于开启了对自治性的培养,是在告诉父母「我在自己的空间里时,可以独立处理好自己的选择与行为」。
自治不是疏远他人或切断关系,这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问题。健康的关系需要有健康的界限,亲密的维持需要以双方的独立自主为前提。拒绝或者忽视自治性,反而是糟糕关系的重要成因。
锁门还有一层意义,可以体现在更广义的社会关系上。
中国的家庭文化向来都是重集体轻个体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意识非常模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文化,我认为是因为传统的大家庭是我们获得一切社会支持的来源,所以维持好了与家人的关系,生活的各方面就有了保障。
可是这样的意识形态在今天已经不适用,因为父母子三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是更为普遍的模式,亲戚之间的关系越发疏远,我们需要获得社会支持的时候,需要越来越多地依靠非血缘关系的社交网络。
这样的关系形态对独立性和界限的需要大大超越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尤其是婚恋关系中,感情十分亲密,但是却没有血缘关系的捆绑,就更加需要双方有成熟独立的自我,才能得到平衡健康的关系。
说的俗气一点,不敢在爸妈家里锁门的人,在恋爱关系里恐怕也会被这样那样的不敢所困扰。

如何锁门
我鼓励你做的并不是锁门这件事情本身,而是通过锁门的行为,尝试在和父母的关系里建立起一些界限来。
当你这么做时,有可能一开始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如果你和父母已经形成了互赖关系,那么很可能会遭致对方的激烈反对。
关于如何锁门,我会给你以下一些尝试的建议:
第一,你可以尝试着锁门,看看他们的反应。有的父母可能压根不会有太大反应,这可能令你意外,但也是幸运的结果。
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有一些疑问,这时候你可以向他们解释清楚你的意图,让他们知道这并不是某种带着敌意或者攻击性的行为。
如果是我,我大约会说「我这样做是希望在家里面有一些自己的私密空间,因为我是个成年人,有的时候需要独处的时间。虽然在许多时候我会希望得到你们的关注和支持,但是你们并不能为我承担一切,有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自己应该独自去面对一些问题。所以锁门就是为了促进我自己的责任感,让我学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然后愉快地和你们相处。」
第二,向他们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相处。父母始终都有被子女嫌弃和抛弃的恐惧,而你需要让他们明白锁门的行为,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因为在有的时候对你来说最有效的自我调整和消化不良情绪的方式是独处。
第三,建议锁门后的相处方式。让他们知道你并不是随时都会锁上自己的房门,有的时候你会保持房门敞开,也欢迎他们进入。
你只会在自己需要独处的时候才锁门,在那样的时候如果他们需要进来,需要事先征得你的同意。如果你能够和父母探讨这方面问题,我也建议你问问他们希望以怎样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新的变化。
第四,你需要明白在重新调整和建立界限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强迫是有些必要的。事实上锁门是一个很小的行为,并不会真的对家庭关系带来多么巨大的冲击,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比较难以沟通,你可以坚持锁门,逼迫着他们慢慢接受,也让他们逐渐习惯这样的行为。
锁门的终极目的不是阻断和父母的关系,而是为了让你能够掌握与他们的关系和与自己的独处之间切换的权力。这个相处中的小细节,与其他许多细节一起,构成了你和父母相处模式的形态,进而也影响你人格的发展。
珍惜自己的独立空间,重视自治性,如果你感到了和父母关系对你的影响,那么就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些喘息和调整的空间,锁上房门。

小编推荐往期精华文章:

永久免费心理咨询

你能分清爱情和友情吗?

说服别人有哪些黑科技会用到心理学中知识

眼神背后的秘密

从面部表情识别心理状态

心理减肥术:觉察自己的心理,减肥其实没那么难

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为什么大家对坏消息更愿意当真

别忘了展现你的亲和力

疫情都经历了,当然要收获心理健康

通过兴趣爱好了解一个人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疫情当前,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经常反思自己,并培养自知之明                                                        

坦然面对改正自己的缺点

正确面对逆境

做个自信的人

心理测试题目

心理测试:你们的爱情堡垒牢固吗??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不是心理变态?

心理压力测试:您的孩子属于哪种“压力”类型?

职场心理测试|Let's talk

人格心理测试|通过手相看性格

恋爱心理测试|与你相称的他属于哪种体型

心理测试:你这辈子是什么命

心理测试:测出你最真实的一面

人格心理测试|从偏好的音乐看朋友

性格测试|从偏好的运动方式看对方减肥心理测试|关于减肥这件苦差事

人格心理测试|吃相看出性格

人格心理测试|密码反映你的心

心理测试:看看你的心机指数

人际交往心理测试|公交车座位看你的社交恐惧